(通讯员 何林俊)近日,一份郑重签署的承诺书,为袁冲乡韩高楼村村民李尚(化名)长达十一年的奔波画上了句号。这起在当地挂了号的信访积案,最终在法治的阳光照耀下成功化解,成为袁冲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注脚。
自2014年起,李尚就因承包土地到期后的续包问题,与村集体产生纠纷,土地被他人耕种。十一年间,她辗转于村委会、乡政府甚至法院,要求返还土地或享受低保待遇,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成了压在李尚心头的一块大石,也是基层治理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袁冲乡党委政府没有回避,而是果断将其引入法治轨道。一支由司法所、村法律顾问、信访干部组成的专班迅速成立,司法所干部主动牵头、积极协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进故纸堆,把历史合同、会议记录、判决书等资料翻了个遍,在专业律师的精准“诊断”下,锁定了纠纷的核心症结——土地权属不清、过往处置有瑕疵、当事人理解有偏差。
找准了“病根”,接下来就是“开方治病”。司法所干部与专班成员化身“法治宣讲员”,一次次登门拜访李尚,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政策、掰法律、说道理,帮她理清权利边界。司法所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逐渐获得了李尚的信任。同时,他们也与村委会坦诚沟通,指出历史处理的不足和法律风险。经过多轮“面对面”的耐心沟通和“背靠背”的细致协调,最终在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下,找到了一个保障李尚权益的合理方案。
方案落地后,面对李尚的犹豫,司法所干部没有松懈,再次主动上门,不是简单“压服”,而是用法律条文和事实说话,讲透方案的公平合法,也认真倾听她的新想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尚感慨地说:“没想到司法所领导这么年轻,说话一折一折哩,懂法讲理,我心服口服!”最终,她彻底解开了心结。在司法所干部和法律顾问的见证下,李尚郑重签下了那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书,承诺息诉罢访。至此,缠绕十一年的“死结”终于依法解开。
法治,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袁冲乡成功化解这起积案的关键,就在于全程贯穿法治思维,经过司法所等干部们的共同努力,有力证明面对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法治路径,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是有效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关键所在。袁冲乡将继续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实践,让法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最坚实的底色,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