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错1万追不回?嘉鱼法院调解帮徐某要回“乌龙款” “乌龙转账案”:不当得利必须返还
2025-09-15 11:04:36 来源: 点击: 0
微信转账便捷高效,手指头一点钱就“飞”出去了。可要是眼神一瓢,把钱转给“同名同姓的陌生人”,那可就麻烦了。近日,嘉鱼法院官桥法庭就成功化解一起“乌龙转账案”,帮市民徐某追回错转给同名网友的1万元,用实际案例普及“不当得利”法律知识,为群众财产安全支招。
“同名”惹祸:1万元还错人,债主上门才发现
今年2月,徐某准备偿还去年向好友“李*”借的1万元。打开微信通讯录,一眼看到个微信名叫“李*”的好友,未仔细核对头像、备注,便直接转了1万元过去,对方秒收后,徐某还美滋滋地想着“欠债还钱,心里踏实”。
直到5月底,真正的债主“李*”上门催款,徐某才惊觉出错:微信里有两个“李*”,他转钱的是早已忘记添加原因的“同名网友”李某,而非真正的债主。徐某立即联系李某说明情况,请求退还1万元,却遭到李某拒绝。无奈之下,徐某带着转账记录等证据,向官桥法庭提起诉讼,主张李某返还不当得利。
法官调解:法理+情理,帮失主追回钱款
承办法官杨洋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核实关键信息:通过微信转账记录、徐某与真债主的借款聊天记录,以及两名“李*”的身份信息比对,确认“转错账”事实无误。随后,法官多次与李某“隔空沟通”,分两步推进调解,法官先向李某清晰讲解“不当得利”法律规定:“这笔钱既不是徐某偿还你的欠款,也不属于赠与,你无法律依据占有,按《民法典》规定必须返还。若拒不退还,法院判决后,你不仅要退钱,还需承担资金占用费、执行费等额外成本。”见李某还是有点犹豫,法官又换了个“唠家常”的方式进行劝说:“要是你自己转错钱,对方不肯还,你也会着急。大家都是普通人,没必要为1万元闹到打官司,反而影响个人信誉。”同时,法官也安抚徐某:“别太着急,咱们先调解,能和平解决最好,省时又省力”。
最终,李某认清“拒不退钱的后果”法律后果,也认可法官的情理劝说,当场通过微信将1万元转回徐某。收到钱款的徐某特意致电法庭致谢:“之前我多次找李某协商都没结果,多亏法官帮忙,问题才这么快解决!”
转账避坑指南:3招守住“钱袋子”
结合此案,嘉鱼法院梳理出3条转账风险防范建议,帮群众规避类似纠纷:
1.转账前“三核对”:无论微信、支付宝还是银行转账,务必核对收款人昵称、头像、账号后几位;转款前最好发消息确认:“XX,我准备转钱给你,确认下账号是否正确?”避免“凭印象转账”。
2.转错后“三步走”:先截图保存转账记录(含金额、时间、收款人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对方说明情况;若对方不配合,无需争执,直接持证据向法院起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3.收错款“不贪心”:若收到不明转账,先排查是否为他人转错,主动联系对方退还;切勿抱有“占小便宜”心理,无法律依据占有钱款拒不返还,需承担返还责任,甚至面临诉讼风险。
(陈诺 杨涵)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