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华容区市民文化中心灯火通明。8月7日晚,由鄂州市华容区检察院组织开展的“周四学堂”如期开讲。这场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主题的年轻干部培训活动,汇聚了区直班学员及众多求知者。四个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的分享,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呈现了新时代检察干警如何从历史汲取养分、以科技赋能履职、在传承中砥砺成长的动人故事。
溯源楚脉:千年精神烛照当代检察之路
“从‘筚路蓝缕’的开拓,到‘上善若水’的和谐,楚文化的精神血脉从未断绝!”综合部门青年干警谈宇成的开场分享《楚脉千秋》,将厚重的历史智慧注入当代检察实践。他动情剖析书中凝练的六大楚脉精神,赋予其鲜活的检察内涵——“筚路蓝缕” 化作攻坚疑难案件的坚韧毅力,恰如检察事业从初创走向法治建设深水区的缩影;“大象无形” 的开放胸襟,启迪着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创新;“一诺千金” 的诚信品格,更成为高质效办案、兑现司法为民承诺的庄严指引。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让青年干警深刻领悟到,守护公平正义,既需扎根传统沃土,更需在时代浪潮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为民解忧:检察担当融化农民工“薪”寒
精神的传承,最终要落脚于为民司法的温度。民事行政部门青年干警姜欣讲述的“解开农民工‘薪’结”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浸润人心。42名农民工的10万余元血汗钱因一份“内部协议”陷入僵局——“人是邓某招的,钱就该他付!”企业态度强硬,讨薪之路漫长而绝望。她还原了42名农民工长达两年的艰难讨薪路,检察官化身“调解员”,在法理与情理间架起桥梁——既阐明企业作为用工主体的法定责任,更着眼长远:“只有企业持续经营,工资才能真正有着落。”一场公开听证会,一份检察和解协议,最终为农民工追回欠薪10万余元,该案更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姜欣的讲述印证了华容检察的铮铮誓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劳动者“急难愁盼”,让“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成为最温暖的司法答卷。
数智赋能:AI大模型如何重塑检察生产力
科技赋能环节,何荧与周奥的分享将目光投向未来。案管部门青年检察官何荧展示了如何运用本地化部署的AI大模型,在严格数据脱敏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五年刑事犯罪数据进行“深度体检”。模型精准捕捉到轻罪案件上升、秩序类犯罪凸显等趋势,为优化办案团队配置、加强重点领域社会治理提供了“数智参谋”。
青年技术骨干周奥则化身“技术破壁人”,分享了他利用AI工具为日常工作“减负增智”的实践。不懂编程?没关系!“只需告诉AI你的需求。”他现场演示了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让AI自动生成网络数据爬取代码和小程序,极大释放了基层技术人力。“AI打破了专业壁垒,”周奥感慨,“它让我们有限的精力,能更聚焦于技术办案的核心挑战。”这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基层检察人拥抱智能化、追求高质效办案的生动写照。
薪火相传:“导师制”铺就青年干警成长路
最后,95后青年干警宋翠用“传承者手札”描绘了“导师制”滋养下的成长图谱。从业务一线的“手把手”传授——龚晓梅导师以“解剖麻雀”式的指导,教会她洞察案件本质、涵养司法为民情怀;到政治部轮岗的“登高望远”——杜春华导师引领她理解检察工作的政治高度与队伍建设逻辑,锤炼沟通协调与规矩意识。“导师们不仅授业解惑,更传递着对检察事业的敬畏与热爱。”宋翠动情地讲述。这份跨越部门、代际的传承,正是检察队伍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让青年干警在角色转换中明晰航向,蓄力赋能。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本期“周四学堂”如同一扇窗口,它不仅是提升年轻干部素质的课堂,更是检察人精神风貌与创新实践的展示窗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楚文化精神在新时代检察事业中的璀璨新生,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拳拳之心与解忧破难的智慧担当,触摸到了基层检察院拥抱数字浪潮的坚定步伐,更见证了“导师制”下青年一代的拔节生长与薪火相传的磅礴力量。这支充满文化自信、为民情怀、创新锐气和青春活力的检察队伍,正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华容新篇章。
(谈宇成 葛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