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快速检测、无人机高空勘查、大数据推送案件线索......为不断适应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黄梅县检察院以打造"水韵黄梅 益路前行"工作品牌为契机,持续加大检察技术软硬件投入,不断提升检察技术工作水平,检察技术逐渐成为助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
公益诉讼"助推器":"快检"技术锁定证据
"检测结果出来了,达标!说明水质没有问题。"2024年10月,黄梅县检察院干警对一起养殖污染案进行"回头看",对附近水质进行取样、检测,查看案件整改效果。
2024年3月,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履职中发现,某养殖场厂区存在一处排污管道向外排放雨污水,同时该企业为方便沼液还田,在沼液排放田一侧挖掘沟渠贮存沼液,无任何防渗漏措施,沟渠附近河流水体呈现黑褐色,气味刺鼻。随即,办案检察官向检察技术部门请求快速检测技术协助,检察技术人员利用该院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快速检测实验室的水质检测仪,到现场对水质pH值、电导率、溶解氧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比对数据后,检察官参考技术调查的意见,认为涉案养殖场对周边水体存在污染。
基于调查情况和检测确定的事实,承办检察官制发了详细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对养殖场进行整改处理,同时要求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恢复治理,及时解决了水质污染问题。
2020年,黄梅县检察院率先搭建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水质快速检测、食品农药残留检测等功能快检设备5台,所有检测项目均能在现场20分钟内出具《检测报告》和《现场勘查笔录》。实验室的建立,为案件线索摸排、司法鉴定前的筛选和证据固定提供第一手技术报告。
同时实验室还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每月对县河湖库(龙坪水库、太白湖、龙感湖及长江等流域)跟踪监测,对商超、农贸市场、学校周边进行随机抽查。自启用以来,共协助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40余件,完成项目检测300余个,出具勘验笔录80余份、检测报告30余份。
公益诉讼"千里眼":无人机助力调查取证
"仅用20分钟,无人机就完成了所需有效证据材料的传输收集,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有效提升了办案质效......"在办理一起建筑垃圾污染公益诉讼案件时,黄梅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由衷感慨道。
2024年3月,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干警在履职中发现,该县小池镇冬青路尽头堆放大量建筑垃圾。办案检察官利用高精度成像无人机,从不同高度、视角对建筑垃圾的面积、污染等情况进行拍照、录像和测量,固定证据,记录勘验取证过程,最终确定建筑垃圾占地约25亩,周边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据此,黄梅县检察院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迅速清运建筑垃圾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
在黄梅县检察院,诸如此类无人机参与取证固证的公益诉讼案件还有很多......与传统相机拍摄取证方式存在受地形地貌限制较大、视角狭窄等问题相比,无人机现场勘验以其全方位覆盖能力、精准定位特性及灵活机动优势,结合高清影像实时回传技术,突破了传统人工勘查在效率与精度上的局限,有效提升了办案质效。
截止目前,该院利用无人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00余件,飞行326次,飞行总距离259公里。这些数据成为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后期研判、立案、制发检察建议的有力证据,也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公益诉讼"CPU":大数据精准推送线索
设置数据比对范围,单击"运行"......不到两分钟时间,一条公益诉讼线索被检索出来。这是黄梅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干警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案件线索的常见场景。
2024年9月,黄梅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通过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案件线索,某乡镇多名村民存在违规申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情况。随后,检察官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查明该乡镇多名村民在耕地已被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违规申领618亩共计4万余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致使国家利益受到侵害。随后,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召开磋商会,督促其对违规发放的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及时追回,同时加强补贴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管。行政机关迅速开展专项整改,追回了全部违规资金,并督促村民将耕地恢复了耕种。
"以往公益诉讼线索大多靠群众举报或者其他部门移送。现在用上大数据模型,检察机关的主动发现能力大大提升,既减负更赋能。"办案检察官表示。近年来,黄梅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获取线索240余条,经智能化分析研判,立案20余件。
"黄梅县检察院将认真践行数字赋能、科技强检工作理念,以高质效办理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为目标,以服务办案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检察技术在案件办理中的广泛运用与质效提升,持续推动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深度融合,以创新科技赋能举措推动公益诉讼检察提质增效。"黄梅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邬俊华说道。
(李楠 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