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检察人员,在办理一起争议较大的案件时,你是只求不出错,按照已有判例作出决定,还是敢于打破旧思维、旧观念,从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出发,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出发,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公平正义!永远是每一名检察人员最坚定的探寻与追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增强检察人员的职业尊崇和使命责任感,2月25日,市检察院组织开展《第二十条》集中观影活动。
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以小切口展现法条背后的司法温情,讲述了一场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和司法机关为维护公平正义竭尽全力之间的“双向奔赴”,沉睡的二十条已逐渐被唤醒,法治之光穿透云层照拂人间。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判污染的是整个水源。”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电影中,一句句对话“公平正义”的经典台词发人深省。观影后,全体检察人员围绕法治精神展开热烈讨论。
观影感悟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对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而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是公平和正义。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逻辑,它还包含了天理和人情的考量。追求公平正义不能仅凭法律惯性,因为每一个案件都是鲜活的司法实践,都关系着当事人的人生。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合民心、顺民意的司法进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守望是法之必行。作为一名人民的检察官,我们要以“忠诚、为民、公正、担当、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为引领,永葆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初心和使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办理于法有据、于理应当、于情相容。做到不负法律,不负人民。
观看《第二十条》后,内心被深深触动。特别是片中吕玲玲检察官所说的“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掷地有声!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职责既包含依法惩治各类侵犯国家、社会、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更有为见义勇为者伸张正义的价值导向。立检为公,司法为民,是广大检察干警不变的初心,更是永恒的追求。
《第二十条》展现了检察干警的工作生活,揭示了正义与非正义、法律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冷静客观地办理案件,坚持法律原则,坚守公平正义,是检察人员的职责所在。身为检察人员,我将始终坚持原则底线,勇于担责,深入调查了解案情,做到依法办案,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努力让办案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是在观看电影《第二十条》后我内心最深刻的感受。它强调了司法人员在办案时要多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多去了解当事人的诉求。
“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有正义之心者,自如欧阳修所言。在司法的殿堂里,我们处理的不仅是案件的篇章,更是别人的人生故事。每次决策,都如画家落笔,塑造着他人未来的色彩与温度。“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不仅是提醒,更是对生命、公正与未来的崇高承诺。让我们以诗人的心、画家的手,慎重地编织这份承诺,为每一份人生绘制最美的风景。
《第二十条》以艺术手法展示了以检察官韩明、吕玲玲为首的检察群像,在办案中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重尖锐的矛盾冲突时,坚守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坚守忠诚履职与为民情怀,最终用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将案件办好办结,将恶势力绳之以法,还社会以安全、良善、正义和清朗,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片中嵌入了校园霸凌的情节片段,充分披露了现实校园中的这一顽疾,以及其发现、调查、治理和防范的难度之大。但最终正义战胜了非正义,霸凌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进一步唤起和警醒未检检察官,履行司法保护这一国家监护之责之任重道远,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多维保护责无旁贷。全市未检干警将向电影中的优秀检察官学习,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忠于人民,用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阳光未来”。
初中生韩雨辰目睹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他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致霸凌者张科轻微伤,进而面临纠纷和处罚……电影中,这起校园霸凌案件,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校园霸凌的发生一般来说很隐蔽,被霸凌者往往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站出来说明真相。他们大多心存恐惧,担心自己说出真相也不起作用,甚至被打击报复。所谓的霸凌者,多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缺位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理念和素养,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给他们带来的伤痛可能会伴随一生。作为未检干警,我们应当加强综合履职,严格落实强制报告、家庭教育情况评估等工作制度,以司法保护促进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二十条》最触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电影中人物表达的几句话:“法律应该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的出手代价更大”“你办的不仅仅是案件,还是别人的人生”“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应该时时刻刻以这几句台词警醒自己,时刻坚守法治信仰、坚守职业道德。审查办理案件时不能放过案件的每一个细节,要敢于为疑点据理力争;不做“动口不动手”的所谓君子,要敢于为自己的观点站台说话,不因外力施压放弃自己的坚持;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司法理念,不机械化套用法条……工作中,应回归到法律的本质来理解法条的实质内涵,坚持法、理、情相统一,坚守好社会公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用有情的执法来凸显法律的温度。
《第二十条》让每一名法律工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内心炽热的为民情怀再一次得到了提升。如果每一个办案检察官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那么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会有攻坚克难为人民伸张正义的勇气。
作为检察院控申部门的一名干警,我更加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正义执着不懈,应该是每一名检察干警该有的坚定信念。我愿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把公平和正义放在心中,坚持“群众事无小事”,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信访件,让自己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每一名检察干警都能拥有韩明检察官的勇气,吕玲玲检察官的执着,不辜负老百姓们的殷切希望!
《第二十条》通过三个既独立又紧密相连的故事线,巧妙勾勒出正当防卫的法律框架与个体行为的道德抉择之间的平衡。影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正当防卫的界限与适用”的主题,每个故事都以探索性的姿态深入“法之边界”。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这不仅是对中国法治进步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人性深处公正渴望的回应。作为一名检察人员,要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在办理每一起案件时要始终坚守法律底线,维护公平正义。让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新风正气深入人心。我将带着这份启示坚实探索,不断前行。
观影《第二十条》,除了内心无法平静外,更多的是对从事的检察职业的理性思考。作为一名综合部门的检察人员,我能为老百姓期待的公正做些什么呢?走出影院,看着马路上的车流人众在交警和信号灯的指挥下有序运行,心中立即有了答案:程序正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保障。也许有人怀疑,程序公正就一定能保证实体的公正吗?是的,答案是不能。但程序公正的确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体的公正。作为案件管理部门的一员,在工作中我将以程序法为“标尺”,严格衡量每一个实体案件在程序上是否达到法律的要求;用“苛求”的工作态度,去审核每一个实体案件在案卡填录、文书制作等方面是否符合程序法的要求;用“如我在诉”的心态,去接待每一位法律工作者的来访;用平和、公正、客观的初衷,去组织好每一次听证,让案件能在阳光下运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多么坚定、铿锵的宣言!我将以实际工作成效来努力守护这句宣言!
《第二十条》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讲述了基层检察官克服重重阻力,追根溯源力求真相,守护公平正义底线的故事。影片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律的生命线,法的背后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正如影片所传达的“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守望是法之必行。作为司法人员,我们需要在解释与适用法律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既要严把法律尺度,也要传递法治温度。让法律专业判断与群众朴素正义感同频共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实现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观影结束了,但对检察人员而言,捍卫公平正义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检察人员,我们要时刻牢记为民初心,坚决捍卫法律尊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检察履职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