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是一项需要讲究沟通艺术的工作
执行工作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许多人认为,执行工作只要大胆地适用强制措施,就足以解决"执行难"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执行之难,不仅难在执行案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还难在被执行人人难查、物难找、财产难以处置,更难在申请执行人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
以我当下在办和已办的89件执行案件来说:
被执行人刘某说:"你法院的把我执行了,怎么没有打声招呼?我又没说我不还,我这么确实没钱,有钱早还了,你给我刘某人个面子,等我搞到钱一定还,你先别执行我哈!"
被执行人郑某说:"我就是欠了点钱,又不是杀人放火,你法院未必要把我捉去枪毙?你问我人现在在哪,我跟你说我在缅甸,有本事你就来把我捉到。"
最初听到被执行人这些话语时,我感觉自己"CPU"都要烧了,然而这还不算完,申请人这边还有更扎心的在等着。
申请执行人程某说:"怎么我叫你们法院去把人捉到,你还要我先去把人蹲守到,我看抖音上别人说法院不是可以通知公安的用定位去把人捉到,你们一年叫公安多捉他几次、关他几回,我不信他敢不还我钱。"
申请执行人李某说:"我以为我的官司赢了,我就坐在屋里等钱就行了,怎么还要我配合查人找物?我跟你说,我们这打电话我都录了音,你要是没跟我把钱搞到,我就去举报你。"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还仅是执行工作的一个侧影,与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让我明白执行工作既要因人而异,也要因案而异,既要用足用好强制措施,又要善于沟通协调,不断变换执行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执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执行是一项需要勤勉细致的工作
面对有限的时间和如山的案件,执行工作只有做到勤勉细致、尽职尽责,方可最大程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善于思考
树牢大局意识,思考案件的整体进度,以较高的执行效率推进执行工作。树牢忧患意识,思考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杜绝因案件办理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和信访风险。树牢责任意识,思考如何在个案办理中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努力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勤勉尽责
唯有勤勉尽责才能不负群众所托,要准确认识各协助执行单位的工作职责,准备好相应法律文书,避免在推诿扯皮、沟通协调上耗费过多精力;同时科学规划时间,把握好工作节奏,合理利用法定期限做好各项财产调查处置工作,推动各个案件有序向前推进。
耐心细致
案件执行前坚持认真研读案卷材料,仔细倾听当事人诉求,细致制作法律文书。执行案件的办理、执行措施的采取,会对当事人产生实质性影响,在采取执行措施前,认真查看案卷材料,避免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遗漏当事人信息,精准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惩戒措施;及时认真核实当事人提供的财产线索,尽最大努力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杜绝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法律文书制作时,做到仔细认真,避免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更不能出现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的瑕疵。
执行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的工作
法院工作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掌握社会新业态,了解财产形式新发展,创新财产执行新方式,才能让执行工作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学习执行案件办理的新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狠抓执行规范体系建设,出台多项重要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在执行案件办理规范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执行案件办理由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这些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学习和应用,才能办理好每一个执行案件。
学习应用在执行工作的新科技
执行信息化为案件的执行提供了新手段。例如"点对点"、"总对总"查控系统的应用,基本结束了原来登门临柜的财产查控方式;限制高消费、失信被执行人等联合惩戒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对被执行人的震慑力度;智慧执行、移动微法院等系统的运用,进一步畅通了与当事人沟通交流的渠道,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学习执行财产处置的新技能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财产形式亦呈现多样化。通过执行查控系统,除可以查询到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传统财产,还可以查询到理财产品、支付宝等网络资金。财产控制、处置方式也多从线下转变到线上,财产权属状况变得愈加复杂,与他人共有、设定权利负担、他人善意取得等原来只存在于法律规定里的权利,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执行人员一一进行甄别,厘清各方关系,运用法律手段平衡好、维护好各方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利益。
执行路漫漫,求索终有期,追求无止境,且行且探索!
(饶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