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严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一切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处在服务群众第一线,既是检察机关为民服务的“窗口”,更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近年来,西塞山区检察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守司法为民初心,把群众当亲人、把来信当家书,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倾力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一、践行承诺,做好主心骨
控告申诉工作一头是党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如何从信访群众的所需所盼出发,为他们提供贴心有效的信访服务?西塞山区检察院严格落实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对群众反映的诉求7日内回复“收到了、谁在办”,给信访群众吃下“定心丸”。2022年以来,该院通过信、访、网、电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8件,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办理过程和结果答复均为百分之百,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落实掷地有声;深入落实检察长接访制度、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工作制度,每周二由党组成员轮流带班接访,专门开辟来访接待“绿色通道”,从更高站位、更高格局上及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信访人获得足够尊重感,不断赢得信访人的信任。
最高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检察长带头接访办案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要求,该院推行“一案、一策、一包案领导、一工作专班”工作机制,做到“应包尽包”、“真包实包”、“一包到底”。去年以来,该院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包案办理了7件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办结率为100%,带头化解一批难啃的“骨头案”、“钉子案”。
王家湾烧烤一条街,多家老字号商户集聚此地,夜市经济,市井寻常,磕绊与纷争也时常发生。2022年7月,延续了十几年邻里情的“原住民”商户蔡某某等人和成某某等人,却因摊位摆放问题,由口角之争升级为互殴,双方各为轻伤,邻里关系降至冰点。案发后,该案被移送至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两边当事人也因为赔偿问题互不让步,分别来院信访。问题的症结在哪儿?经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华斌、郎昭华带队实地调查了解,双方曾为师徒关系,随后徒弟自立门户,此次纠纷不仅未念及师徒情,甚至拳脚相向,这也成为当事人耿耿于怀的“心结”。摸清“症结”后,该院主动向区委政法委报告情况,在区委政法委牵头下,检察机关、属地社区、商户联盟代表以及辩护律师组成“调解团”,将诉前调解会开到烧烤街。最终,在多方代表见证下,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熟悉的情感在握手言和中得到升温与延续。“得到了谅解,我心里的石头也算落地了,十几年的老隔壁,做起生意来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啊.....”当事人动情地说道。
二、排忧解难,绘好同心圆
信访工作就是要当好为民服务的“勤务员”,以信访群众为圆心画好“事心双解”的同心圆,用心用情把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解决好,以检察工作者的努力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西塞山区检察院以良好环境让群众舒心、以融合履职让群众放心、以公开公正让群众宽心。
该院不断优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窗口作用,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配备了饮水机、空调、意见箱、电子屏等便民设备,并以“热心接访、耐心倾听、细心答疑、诚心服务”为接访标准,努力营造良好整洁温馨的接访环境。对内,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推行全院35岁以下年轻干警轮岗接访、业务部门负责人预约接访以及在院值班律师协同接访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全院参与信访、办理信访、化解信访的大格局。去年以来,该院业务部门共通过接访获取监督线索14条,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4份,充分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外,建立“协同化”息访机制,与政法委、公安、法院加强风险通报,促进信息沟通和执法协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该院按照“能听证,尽听证”、“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让中立的第三方参与进来共同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共对8件案件举行了听证,听证后7件案件当事人明确表示息诉息访,信访矛盾有效化解率为87.5%。
三、司法救助,形成向心力
对于一些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当事人来说,司法救助是让他们峰回路转、重拾生活信心的“阳光”。西塞山区检察院通过衔接融合、数字赋能、能动履职让司法救助更主动、高效、便民。2022年,该院不断探索“控申部门为主+各业务部门联动”的救助协作工作机制,赋能、切实形成司法救助案源筛查工作合力,制定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移送办法,部门与部门之间打好“配合拳”,将司法救助工作贯穿检察办案各环节,覆盖检察业务全范围。依托内部衔接机制,控申部门共受理其他部门移送司法救助线索14件15人。
同时,根据最高检专项活动要求,要求业务部门聚焦未成年人、建档立卡户、残疾人和退役军人、困难妇女“五类重点人群”,确保检察环节“应救尽救”“应救即救”。近年,该院共救助未成年人10人,建档立卡户1人,残疾人1人,困难妇女7人,把一笔笔“暖心钱”源源不断发放到困难当事人手中。牢牢抓住大数据赋能这把“金钥匙”,建立“国家司法救助法律监督模型”,已采集相关部门数据12万余条构筑“数据池”,与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案件当事人信息进行碰撞,排查出救助线索107条,办理救助案件10件。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支撑,开创了打破数据壁垒、救助关口前移的新局面。2022年底,一条线索通过模型被筛选推送到该院,未成年被害人小红(化名)因受到侵害导致患上严重抑郁症,其父母东挪西凑花费了十余万元为她治疗仍不见好转,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了解情况后,该院第一时间联系小红(化名)一家,迅速开展救助工作,申请拨付了司法救助金,该案从线索推送到审批,用时18天,10个工作日,及时将司法温度传递到当事人心底,让其家人重燃了生活希望。
今年2月23日,被害人母亲专门将一面写有“司法救助解民忧,惠民之举暖人心”的锦旗送到西塞山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徐定伟的手中,眼含热泪的说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检察机关暖心帮扶,感谢检察官细致入微的开导和关心,帮助我们渡过了最大难关,给了我们生活希望,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好好生活”。初查案件线索后,该院改变以往“坐堂办案”模式,对路途遥远、行动不便的困难对象,主动上门服务,指导提交申请材料,同时,深入基层向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了解情况,充分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收集所有证据材料,尽力让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解民忧。
四、全力帮扶,当好贴心人
“救急”只是一时的,但“关怀”必须是长期的,得民心才能获真赞,解民忧方能换真情。西塞山区检察院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铺路架桥”,做好“整篇文章”。
今年年初,李某某向西塞山检察院申请民事执行监督。李某某因轻信朋友而帮助借款担保,导致经济贫困。退休金工资卡被法院冻结,每月仅留下基本生活费,且无房产居住。李某某此时已身患肝癌晚期,1型糖尿病等多种危重疾病,每月需购买药品、负担房屋租金、生活费等,负担重,且子女对其帮助借款担保行为颇有怨言。李某某长期独居,心情抑郁。
该院一边积极劝导一边迅速调查,在对李某某进行救助后,主动承担起更多责任。首先多次跟法院沟通,反复向区委政法委汇报,在该院积极协调下,法院将其朋友抵押给李某某居住的房屋解封,并将其退休工资卡每个月留存的金额上调。
该院还多次上门鼓励李某某要努力面对生活。同时,以联合建立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衔接机制为契机,建议分别移送民政部门和医疗保障部门给予联合救助。“感谢检察机关把党和国家的大恩大德带给我们,这是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当大事在办,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李某某当场感动的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