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巡回审判包,带着法徽,爬过南山、雷山、大茗山,走过田坎,来到景区、村组、企业、学校、田野……近年来,大冶市一支特别的“长征队伍”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走过了近100公里的山路,足迹踏遍56个社区、村,让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大冶法院发扬“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吴远瑞的“山区挎包办案”精神,创新推出“开庭+调解+普法+调研”巡回审判模式,推进“一村一案”和“通村法官”司法服务资源力量下沉,走出了一条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新时代便民“长征路”。
“一村一案”架起便民线路图
大冶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全市共有494个行政村(居),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开启新时代‘长征路’,向494个村(居)挺进!”。大冶法院以点带面,架构起“挎包法庭”便民服务“线路图”,号召全院干警“到农村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会议室内,一张彩色的大冶市全景版图上,一面面红色三角旗逐渐向全市社区、村辐射、延伸……
6月30日,“挎包法庭”第56面红旗插在了保安镇农科村胜水村“巡回审判点”,保安法庭负责人曹中文公开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全国人大代表、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和当地老干部、乡贤等全程参与,庭审结束后,与保安法庭干警一同化解矛盾纠纷。
保安镇农科村胜水村“巡回审判点”是大冶法院健全多元解纷机制、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大冶法院坚持关口前移,建立以“巡回审判点”为重要支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挎包法庭”推动法官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并邀请代表委员、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组成诉调对接调解员队伍,凝聚起强大调解合力,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
“巡回审判点”的入驻为百姓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为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了新元素,巡回审判更是成为当地司法服务的移动超市,被村民们昵称为“挎包法庭”。
截至目前,全市14个诉调对接工作室已向56个建制村辐射,相应成立56个“巡回审判点”,覆盖率已近10%以上的建制村(居),3年内覆盖率有望达到50%以上。
“挎包法庭”飞入寻常百姓家
“感谢你们的高效审理,解了我们燃眉之急!对面酒店刺眼的灯光严重影响我小孩睡眠,每天上课都没精神。跟物业反映多次,都于事无补。”5月16日,70多岁的黄大爷在顺利完成签约之后,来到“巡回审判点”向驻点法官和老年支部“银发先锋队”再次表达谢意。
物业纠纷涉及面广,小区居民关注度高。速裁团队员额法官马璐、“银发先锋”党支部书记袁致能一行来到一品人家小区巡回审理16起物业纠纷案件,围绕争议焦点,进行法庭调查,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现场化解矛盾7件,促成9件案件当事人达成初步调解意向,物业公司整改安全隐患20余处。
大冶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紧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堵点难点痛点,变“群众上访”为“法官下访”,变“群众多跑路”为“法官多跑腿”,通过家门口审判、调解、宣传、咨询、法治帮扶等方式,让“高堂之上”的法院庭审“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庭审新模式,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威慑一方”的良好效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殷祖法庭辖殷祖镇和刘仁八镇,共有41个社区、村,面积233.15平方公里,人口9万余人,东西相距40多公里,海拔落差2000多米。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偏远的村子距法庭单程就有七八十里,法官进村办案除坐车外,有的还要走数小时山路。
“殷祖南山头山路弯弯,上山下山非常耗时。”被告黄某因交通事故受伤,行动不便。殷祖法庭庭长胡国艳和书记员郝本舟一行,翻山越岭抄近路赶往某所在湾子巡回审理该案时,装有法槌、台签、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的多功能挎包,已将肩膀勒出了深深的红印。多功能挎包是大冶法院巡回审判干警的标配。
这样的山区,在大冶还有大小雷山、天台山、宫台山、云台山、大茗山等。“挎包法庭”干警几乎踏遍了全市每一个山区,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通村法官”延伸服务微触角
挂起国徽、布置“法庭”、打开庭审设备,原、被告双方就座,一个简单而又规范的审判庭就在社区、村中搭建起来。
大箕铺是黄石市新农村建设、大冶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频发,大箕铺法庭负责人朱光华邀请“特邀调解员”全程参与,在大箕铺镇石家堍村16组龙塘自然村山脊上,巡回审理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促成原、被告消除积怨、达成和解,原告当庭撤诉。这种高效、便捷的解纷模式,正是大冶法院延伸服务微触角的生动写照。
从产业到行业,从社区到村组,从网格到楼栋,从线下到线上,像这样的“特邀调解员”,大冶还有200多位,他们大部分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退休干部、教师,还有综治办、社区村两委干部,也有普通的农民。就是这些人,加入“挎包法庭”,参与巡回审判,充实了“通村法官”力量,履行着法律宣传、参与调解、跟踪回访、信访疏导等更多司法延伸职能,是“通村法官”的左膀右臂和神经末梢。
6月7日,金山店法庭负责人罗锋在金山店矿业有限公司“巡回审判点”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大冶市公安局干警现场通过播放防范网络诈骗视频、PPT展示的方式,讲述了大量生动的真实案例,向职工及当地群众深入普及防范诈骗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通村法官”除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外,还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三农”问题解决,每个“通村法官”以辖区园林古建、古居村落、厂矿企业、农村合作社、产业基地等为阵地,选定若干个项目,协助解决乡村脱贫成果巩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农业发展、农民权益、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护。
东风农场作为湖北省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大冶市水产养殖大镇,水产养殖承包合同、民间借贷等纠纷时有发生。还地桥“挎包法庭”在东风农场练山社区“巡回审判点”公开审理了一起《鱼池承包合同》纠纷案。庭审中,承办法官尹泓围绕争议的2个焦点问题进行法庭调查,并组织调解,当场化解矛盾纠纷。
与此同时,“通村法官”深入社区、村组、网格、楼栋,了解社情民意,发放移动微法院二维码,引导当事人扫码注册,参与在线平台调解,进一步提高乡村司法服务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的法治服务。
(胡晓斌 张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