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的红马甲、蓝白相间的治安卡点、统一制服的辅警装备……12月下旬,在襄州区大力实施“三基”工程(走基层、抓基本、强基础)以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在乡村得以生动体现,“微细胞”更和谐,“微单元”更美好。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全员下沉“走基层”
脚步量民情,真心恤民意。区“四大家”领导带头入村,镇、村干部有了标志性的红马甲,深入田间地头解民忧,化解矛盾纠纷……
如何更好地推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服务群众?襄州区确立导向:坚持党员干部调研在一线、工作推进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实效评价在一线,深入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和领域,主动发现问题,排查矛盾风险,推动问题解决。
区“四大家”领导带头走访。区“四大家”领导带头到所包保镇(街道)开展调研工作。“走进没到过的村、走进最偏远的村”。区委书记黄进带头下沉暗访督导平安稳定、三基工程等工作,带队开展调研、夜查20多次。
区直单位党员干部“双报到”走访。区直各单位都对重点服务对象、工作对象、联系对象开展了走访行动,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区纪委监委走访13个村、41户农户,深入5家经营实体查看项目发展情况。区法院先后组织法官深入20余家企业调研走访,召开企业家和涉金融案件座谈会11场次,解答企业咨询的法律问题48条,督促执结案件31件。
镇干部覆盖走访。各镇(街、区)党员干部都能坚持落实“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常态化走访所包村(社区)。石桥镇为镇村干部配置400多件红马甲、500个禁烧秸秆袖标,深入田间地头,解民忧,督办秸秆禁烧,化解矛盾纠纷。黄集镇统一制作民情日记,日记本内印有党员干部“十不准”、“345”工作法、重点管理人员情况及相关管理办法等内容。石桥镇、古驿镇党政负责同志带头遍访包保村农户。
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态走访。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辖区群众,对重点场所、单位和人员及矛盾风险点经常走访、跟踪管理,及时排查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双沟镇实现“三个结合”,将基层干部定期走访和帮扶慰问、矛盾排查、人员稳控结合起来。程河镇实现“四个一定”,“矛盾纠纷一定调解、红白喜事一定到场、走访解忧一定参与、安全隐患一定排查”,强化“走基层”效果应用。
理顺百姓“气”,摸排新隐患。从区“四大家”领导到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基层走访,推动各级力量下沉,促进问题解决。在全员基层大走访的常态下,该区将一个个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四要素”(任务书、时间表、路径图、责任人),明确化解时限,逐一销号。
“一村一辅警”呼应“邻里守望” 全面落实“抓基本”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环节,既是城乡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微细胞”,也是城乡社会网络的“微单元”。队伍强、保障实、机制全,才能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得到实效提升。
建强队伍建设。建强政法委员配备。及时对1名镇党委政法委员进行了补充。目前,区镇两级政法委员已全部配齐。建强专群巡防队伍。乡镇、街道按照要求分别建立了20人、30人以上的专业巡逻队,在村(社区)建立5人以上的义务巡逻队,其中,肖湾街道办事处通过“浩然襄州”志愿者服务平台招募平安志愿者参与夜间小区巡逻防控,先后有2000多人次平安志愿者参与小区夜间巡逻,辖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5.4%,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0%。黄集镇、黄龙镇分别为村购置治安巡逻车11台。巡访联防机制开展以来,接警量、治安案件、交通肇事等同比都有大幅度减少。建强基层警力配备。配备了“一村一辅警”415名,在其原有待遇基础上增加了500元工资保障,配备了辅警服装,还建立了辅警履职考核机制,把辅警履职成效与财政保障挂钩。建强法律服务队伍。推进人民法庭建设提档升级,对新建伙牌法庭完善后续配套,加快建好黄集法庭,启动双沟法庭新建,优化完善张湾、峪山法庭诉讼服务功能。变“坐堂审案”为“上门办案”,选择备受村民关注的赡养、抚养、相邻权关系等纠纷巡回开庭审理,开展巡回审判40余次。建强综治专职力量。完成了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实战化建设,成立了区网格中心(区综治中心);各镇(街)在原有综治中心硬件基础上,初步完成实战化平台建设。
建强自治组织。建强人民调解队伍。区级成立了12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区、镇、村、组、“十户联防”五级调解网络正在形成。加大基层调解员培训力度,组织培训全区骨干人民调解员450多人次,基层调解员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建强志愿队伍。用好“浩然襄州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党员线上积分管理,共注册志愿者9731人,52个社区及志愿服务队共发布活动6875次,总服务时长累计117190小时。建强社会组织培育。襄州区社工协会“晴暖襄阳 爱在襄州”志愿服务项目、汽车客运东站“暖冬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向阳花妇女之家社工“牵手计划”等成为志愿服务品牌。建强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爱满荆楚”、“爱在襄州”等项目。“爱满荆楚”项目已成立2个镇(街)社会工作室,4个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0个。
建强制度落实。建强基层自治制度落实。在程河镇曹河村召开全区深化农村社区治理改革、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能力现场会,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等业务培训。团区委深化落实“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坚持定期开展青少年突出的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区妇联对辖区内的妇女儿童进行上门探访、沟通了解、掌握情况,建立动态台账,每个月上报一次。建强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落实。截至目前,通过闭环运作共排查矛盾纠纷1881件,已化解1058件。采用警地联动矛盾处理机制,对公安接处警中婚恋问题及时安排基层干部跟进解决。黄集镇实行“红黄蓝”三级预警管理制度,由研判小组对当天各类矛盾纠纷归类进行管理。建强激励约束机制落实。10月下旬,区纪委组织各镇(街)纪(工)委互相开展“三基”工程落实情况第一轮交叉检查,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提醒。张家集镇由党委书记与各支部书记签订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承诺书,对业绩评议中排名靠后的单位、村(社区)进行了约谈。
“有钱办事、服务更好” 全力以赴“强保障”
黄集镇投入20余万元打造前进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设置便民服务大厅、党群活动室等,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张家集镇邵棚村创办了襄州区第一家村级文化馆,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引导乡贤能人,积极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推动各类资源配置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2020年预算安排城镇社区经费近1600万元,村(农村社区)经费6000多万元。按照“三基”工程方案“城市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20万、每个村不低于4万元标准”,财政部门已按年初预算“城市每个社区每年10万元、每个村2万元标准”拨付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额部分拟定从预备费中予以列支。
创新奖励措施。年底,将集中表彰一批“平安单位”、“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等,并根据群防群治奖励办法、见义勇为管理规定,对在群防群治工作中涌现的有功人员、见义勇为人员进行奖励。在部分镇,已经开始对治安中心户每季度给予100元话费补贴。
实现减负增效。完成了社区布局规模调整优化论证,调整后社区总数新增3个,达到30个。“襄州区政务服务云平台”已与湖北省政务服务网深度融合对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县、乡、村三级联通。全区411个镇、村(社区)电子外网全部联通,实现基层社区便民服务“一网通办”。组织基层落实各村组“雪亮工程”摄像头在线情况及离线原因,对基层“雪亮工程”视频探头进行检查维修,经过两轮维修,在线点位约1570个。建成标准化智慧小区三个,东方新城、荣华东南海、荣华路公安局家属院。其他全区152个老旧三无小区智慧平安建设项目正在申请中央立项。
心往基层想、力往基层使,通过全员走基层促进问题解决,通过抓牢基本保障治理优化,基层治理基础得到日益强健、稳固的成效。襄州区委书记黄进表示,将通过“走基层、抓基本”,达到“强基础”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平安建设等基层工作提神、提速、提质、提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襄州区委政法委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