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市镇综治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积极搭建诉求平台,探索“上门服务暖心,调查核实用心,教育疏导耐心,劝和促谈诚心,排忧解难公心”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五心”工作法,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上门服务暖心,真情相待稳“情绪”
乡镇矛盾纠纷多发生在邻里之间和家庭之中,上门服务能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政府履职公信力。一是灵通舆情信息,做到事前预防。积极发挥联户长、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志愿者等矛盾纠纷群防群治力量,利用“联户群”“网格群”“湾子会”等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及时搜集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事。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做到有诉必应。发挥我镇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利用“湖北信访码上行”线上投诉平台、“一家亲”微信群、“社情民意马上提”微信小程序、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倾听群众诉求和村情民意。三是发挥组织作用,推动多元多方调处。积极发挥村(社区)“七点议事厅”、人民调解委员会、邻里和谐理事会的作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

调查核实用心,深入细致摸“实情”
化解矛盾纠纷要坚持从调查中发现问题,从摸排中掌握实情。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要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分级建立各类矛盾纠纷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落实“一事一方案”“一案一专班”,实行班子成员包保、对账销号、闭环管理。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对调查核实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级预警管控,真正做到“微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教育安抚耐心,多措并举聚“合力”
教育安抚、主动对接、谈心交流,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和着力点。一是“网格化”教育帮扶。实施分级管理,网格员通过听、看、说、劝等教育安抚手段,将矛盾纠纷掌握在手中,化解在“格”中。二是“制度化”巩固转化。加强特殊人群及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强化监测预警,确保教育引导到位、依法打击到位、稳控措施到位、解决问题到位,严防次生矛盾纠纷发生。三是“智能化”答疑疏导。对村组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通过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宜睿村辅数据平台等系统与综治中心、派出所进行对接,现场答疑解惑,或专人陪办、帮办。

劝和促谈诚心,强化宣传明“事理”
矛盾纠纷调处必须分析问题背后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用法说事,用情说理,积极劝和促谈。一是普法宣传强基础。持续推进反邪教、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及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八五”普法宣传送法进村入户,利用微信群、送法律下乡等形式,加强对《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守法。二是德治教化守底线。将风俗引领、民风转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全过程,以点带面提升德治法治自治教化实效。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三治”在社会治理中“标本兼顾、内外兼修”。三是政策宣传解民忧。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扎实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组织镇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常态化下沉网格,每期围绕一个主题,用接地气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各类法律法规,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排忧解难公心,依法调解维“权益”
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确保群众满意,人民放心。一是信息赋能。充分发挥镇综治中心“钥匙扣”作用 ,设置人民调解、法律咨询、信访接待、法治宣传,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大厅”。同时,整合运用各种信息平台,依法调解维权,真正落实服务群众“最多跑一处”和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二是规划运行。以责任部门为块开展矛盾风险排查,以综治中心牵头开展分析研判,下达执行指令,协调村(社区)、责任部门落实,并由综治中心跟踪督办,形成矛盾风险“研、交、办、督、结”工作闭环。三是多方联动。发挥政法、信访、司法、公安、退役军人、中心戒毒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等各类力量,构建“六位一体”工作平台,提高依法依规化解调处效能。

(陈黄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