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市政法机关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程文辉 王 超
今年以来,襄阳市政法机关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正风肃纪、争做好干警”活动为抓手,把优环境促发展作为政法工作的重点全力推进,出台具体意见及落实措施,坚持以服务为先导,以法治为保障,打造“全省最优法治环境”,争创“全国法治先进城市”,通过营造公正安全、优质宽松的法治软环境,为襄阳经济竞进提质、跨越发展保驾护航。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2009-2012年全国综治优秀市,连续8年荣获全省综治工作优胜单位。连续3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20个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被全球著名的投资管理机构仲量联行评为“中国新兴城市50强”。
一、转变执法理念,形成重商亲企良好风气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优环境促发展理念共识。“省十六条意见”下发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虞国旗高度重视,要求全市政法机关要充分认识“省十六条意见”的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襄阳市率先在全省出台《襄阳市法治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创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法治城市,并着力把襄阳建成依法行政示范区、公正司法满意区、社会管理创新区、全民守法和谐区,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立足实际,细化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措施。市委政法委结合政法工作实际,迅速研究制定《襄阳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简称“市十二条意见”)及《实施细则》,要求政法机关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等“四个关系”,全力推进平安襄阳、法治环境、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建设等“四个建设”,服务发展大局,营造和谐环境。市公安局出台《服务经济发展六条举措》,市法院积极履行《服务企业十项承诺》。三是广泛宣传,凝聚优环境促发展正能量。市委政法委编制宣传手册1000份,结合“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全面发放,深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众口相传,扩大影响面,提高知晓率,在全市营造优环境促发展浓厚氛围。四是强化监督,确保优环境促发展取得实效。坚持涉企投诉专办制度。公布“优环境促发展”投诉电话、联络邮箱和联系人,对涉企投诉明确专人专办,并将涉企投诉专办与“治庸问责”、“正风肃纪”、“严查三案”等活动相结合,确保查实一起、处理一起、反馈一起。目前,全市共受理涉企投诉和咨询68件,已全部办结回复,满意率100%。建立法治环境监督员制度。市委政法委从全市民营企业中聘请了30名公道正派、敢言善谏的法治环境监督员,定期组织“开门纳谏评政法”活动,通过对所反映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分析研判,及时督办整改。狠抓涉企突出问题整治。部署开展涉企案件评查活动,先后评查涉企案件160件,有效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积极营造公平正义的投资环境。
二、打击涉企犯罪,净化企业健康发展环境
一是严厉打击涉企犯罪。全市公安机关以“破案会战”为契机,全力开展“四打四保”活动,即打黑恶犯罪,保重点工程;打制假侵权,保企业品牌;打涉企犯罪,保平安发展;打非法集资,保金融稳定。对涉企经济犯罪,坚持企业利益至上,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侦破、及时追赃挽损。对涉企案件实行“三个一律”:凡是到企业无理取闹的,一律由属地派出所予以训诫,视情节予以治安处罚;凡是雇人结伙到企业聚众滋事、威胁恐吓、跟踪滋扰的,一律治安拘留;凡是使用暴力、威胁手段,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强迫交易、敲诈勒索、阻挠施工的,一律按黑恶犯罪查处。
今年以来,全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团伙12个,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市综治办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在全市部署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工地”、“平安市场”等细胞创建工程,与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共同研究制定具体的创建方案,指导基层开展平安创建,以小平安换来大平安,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提供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全力化解涉企纠纷。针对今年以来涉企金融借款、民间借贷、公司股权纠纷等突出问题,市委政法委出台《关于依法处理民间借贷相关问题部门联动工作暂行办法》,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并建立市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金融办、维稳办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开展对经济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排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化解工作。三是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市法院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创新推进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财产调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示等制度,同时加大对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的“老赖”惩戒力度,联合公安、检察出台《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三、延伸服务触角,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是打开便企“方便门”。全市政法机关全警动员,全员参与,共选派3000名干警担任基层平安指导员,挂牌联系服务企业1721家,收集各类问题950个,及时帮助解决问题768个,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市公安局推出“项目警官制”,对全市138个在建重大项目实行市局和分县局领导、派出所长、社区民警四级服务联系制度;在工业园和重大项目成立46个工地警务室,派驻46名民警,在每个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组建治安巡逻队138支,加强和指导企业平安创建工作。市法院推进“法官进企业”、“送法到企业”、“千名法官联系走访千名代表委员”等活动,在全市大中型企业成立1220家法官服务站,为企业上门提供司法服务。市司法局组织“百名律师法律咨询服务团”,进驻“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免费解答法律问题;组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选派100名律师深入全市558家企业进行“法律体检”,义务帮助中小企业审查规章制度1836件,出具法律意见书和风险提示函321份,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开通便企“直通车”。市公安局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无小事”观念,推出“所有涉企咨询一次性告知,所有涉企审批事项一次性办结”的服务承诺,所有行政服务窗口全部实行“5+2”工作模式,开展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对企业引进的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人员及其配偶、子女随迁落户申请,由市局户政科当场办结;对企业外来高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专门人才及其投资,在交通、消防、出入境、治安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保证其住行方便和工作安全,全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投资环境。市法院大力开展“便民利企服务年活动”,积极推进“阳光司法”、“每案公正”工程,对涉企纠纷开辟“无障碍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对涉企案件慎用司法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扶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尚在生产经营中的企业,一律不得扣押、拍卖和变卖企业正在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有效保护。市检察院加强综合性受理接待中心、查询服务窗口建设,提升“12309”检察服务电话利用率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检察门户网站一体化、检察微博、检务微信等公众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联系服务企业。三是编织企业“安全网”。全市政法机关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及重点项目单位推行“法制副厂长”制度,由企业选聘包括“政法四长”在内的政法干警为“法制副厂长”,对企业依法经营、安全保卫、治安防范等提出建议,改“打”为“控”,变“救”为“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共举办安全防范培训班170余场次,帮助企业成立保卫机构149个,调整充实保卫人员257名,督导安装各类技防设施193套,整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150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