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社区矫正:高墙之外重塑新生
2015-07-24 01:35:01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顾丹
  
    2005年初,湖北省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省市,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近10年来,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帮扶下,社区服刑人员在“家门口”踏上“新生之路”。截至2014年7月,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73764人,先后解除社区服刑人员47726人,重新犯率仅为0.63‰。
  
    用“帮”代替“关”
  
    石首市笔架山办事处沙银村的陈亮(化名)是一位个体老板,但他的另一重身份却少有人知:他还是一名社区服刑人员。
    2011年,陈亮用个人承包的五宗林地向湖北银行石首支行抵押贷款80万元,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石首市国税局要求补税;同年11月,他在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将其承包抵押给银行的林地上的林木砍伐,用于补交税款和偿还银行贷款。最终,陈亮因滥伐林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判决生效后,陈亮回到沙银村开始自己的社区服刑生活。
    因不懂法律而沦为罪人,陈亮悔恨不已。笔架山司法所所长郑孝玖在了解此事后,针对他的个人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个矫方案,每周至少两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尽快消除心理阴影,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的人生。在积极进行思想疏导的同时,郑孝玖还多次走访邻里周边群众,请大家对陈亮多些宽容谅解,为其心理矫正提供积极因素、使其从心理上实现回归,更好地融入社会。
    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陈亮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一次,他向郑孝玖进行思想汇报时,提出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想法,打算利用手头上剩下的钱承包一些土地和林木基地,种植一些果实树木。他同时表示,自己不太了解相关的法规政策,希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能够帮助他,少走弯路。
    得知陈亮的真实想法后,郑孝玖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专门找到有关部门咨询,先后联系笔架山街办事处,沙银村委会,笔架山派出所、林业局等单位了解情况、争取支持。随后,郑孝玖还与沙银村委会书记一道,为陈亮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并在选地、办理林权证等方面为他积极提供帮助。
    就这样,陈亮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他承包了近400亩地种植南瓜和意杨树,还聘请了20多名本村的村民帮他打理土地林地,在发展自己生意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包括4种罪犯: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一般来说,进入社区矫正的多数是初犯,他们的罪行一般较轻,社会危害不大,相对于‘关’起来,他们更需要‘帮’起来。”荆州市司法局局长刘汉平说。
  
    充满人情味的管制
  
    高墙外服刑,如何保证罪犯不成为“身边的隐患”?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陈文贵回答,那就是“宽严相济”。
    “‘宽’,体现在环境宽松,服务宽泛。”陈文贵说,一方面,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刑环境相对宽松,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由活动,有利于消除消极对抗情绪;另一方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生活上、工作上的关心帮扶,也使得服刑人员能够尽快回归融入社会。虽然不同于坐牢,但社区服刑人员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管理。各级司法部门会定期对他们进行风险评估,主要通过心理学手段进行人格测试、人身危险评估等,并根据测试结果,将社区服刑人员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等级,风险级别越高,受到的管束越多。
    陈文贵介绍,司法部门建立了“司法E通”实时监控系统,每个社区服刑人员都必须随身携带GPS定位手机,并保持开机状态,其定位效果可以精确到街道路角,在指挥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工作人员会进行随机抽查,一旦拨打,必须服刑人员本人接听,确保人机不分离。社区服刑人员如果擅自违规超出划定范围,系统会自动报警,服刑人员将面临警告、行政拘留甚至更严格的惩戒,直至依法收监。
    在宜都市,有一个专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救助和过渡性安置的机构——“阳光之家”。“阳光之家”位于枝城镇大堰堤村,基地设立有办公室、心理矫治室、培训中心、学员宿舍、管理员宿舍、劳动教育等6大功能版块。每一位来到“阳光之家”的服刑人员,都会集中接受社区矫正培训、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根据规定,他们每月必须参加教育学习不少于8小时,参加义务劳动不少于8小时等。
    8月11日,社区服刑人员李刚(化名)在做名为“菩提树”的心理训练,这已经是他第7次接受训练了。他坐在沙发上,摆出一个最舒服的坐姿,戴上感应夹。几分钟后,沙发对面的大屏幕上,一棵光秃秃的菩提树竟长出了绿叶。
    据工作人员介绍,测试者在戴上感应夹后,如果心情放松,菩提树就开始发芽、长叶子,最终开花结果。如果心理出现任何不平静,菩提树都会停止生长,逐渐枯萎。
    “对服刑人员由‘管’到‘帮’,能真正让其从心灵深处改变自己,重塑信念和人格,由不‘敢’犯法变成不‘愿’犯法,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宜都市司法局局长王毕山介绍,“阳光之家”自2010年建立以来,共组织全市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公益劳动集中教育谈话400人次,对30人进行心理咨询,对8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诊治。安排12名“三无”刑释人员在基地就业。全市56名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参加阳光就业技能中专班的培训,一批学员通过技能培训学习,重新确立人生坐标,自主创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蜕变。
  
    “叛逆少年”找回自己
  
    16岁的张军(化名)是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司法所管理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中的一员,已在社区服刑一年多的他如今看上去很有礼貌,“叔叔好”、“谢谢阿姨”成天挂在嘴上。但是接受社区矫正前,张军却是一个非常叛逆的男孩,就连他的父母也对他无计可施。
    原来,张军9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他被判由父亲抚养。从小依赖母亲的张军对父亲产生了怨恨心理,认为是父亲抛弃了母亲,开始与父亲“对着干”,不仅在学校不认真读书,还经常打架、夜不归家,进而与一些不良少年混迹街头。今年2月,张军因伙同他人抢劫,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缓刑4年。
    当冰冷的手铐戴在张军的手腕上时,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初要不是你离婚,我就不会变成这样!”当父亲从法庭上把他接回家后,张军好几天都没有搭理父亲。
    初入矫时,张军精神压力较大,思想包袱也很重:一是在农村邻里间都很熟悉,平时各家稍有风吹草动便人人皆知,加之在判决前张军还在看守所里呆过一段时期,因而同村人背后都有些不好的议论;二是出事之前相处比较的好朋友也躲着他,与他很少联系。
    在一次帮扶活动中,“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孝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秀芝听说了张军的故事,她决心拯救这名“叛逆少年”。
    起初,张军并不配合张秀芝的工作,但张秀芝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终于打开了他关闭已久的心房,对张秀芝也渐渐有了亲切感。情绪稳定后,张军开始主动道出自己的苦处,对“张奶奶”讲述起父亲的种种“不是”。
    “也许你爸爸有些事情没有做好,但他对你的爱是真诚无私的,”张秀芝没有简单说教,也没有直接否定张军的观点,而是针对他叛逆、暴躁、外向等性格特征,量身制作了一套《矫正计划与方案》,与他心平气和的谈心,用一个个小故事慢慢感化这个叛逆的少年。
    在张奶奶的帮助下,张军慢慢转变了:每次的公益劳动中他都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无故请假和缺席,深得福利院老人们的喜欢。思想汇报也写得很深刻,详细反映近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上的感悟,有别有的矫正对象那种敷衍态度。有时,他主动向张秀芝借一些关法律方面的书籍阅读,主动提出要与父亲改善关系,并与继母和平相处。
    “父亲生病,张奶奶帮我联系医院;思想一有波动,张奶奶就过来开导我、帮助我。”掰着手指头,张军细数着张奶奶的好处。正是张秀芝从生活上的帮扶,最终感化了张军,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坚定了改过自新的决心。如今,乡亲们都说张军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少年,对他误歧途惋惜之余也早已谅解。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