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找差距 破思想之“冰” 求极致 突发展之“围”
2021-10-09 19:53:25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松滋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 杨婷
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为民服务的“前沿”和“窗口”部门,控申工作的质效,人民群众的口碑,是检验破冰突围实效的重要标尺。
1.最深刻的启示——坚持人民至上 以初心得民心
每天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控申工作让我明白,人民至上,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检察履职初心,是具体而细微的实践。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到“人民至上”,都把“人民”贯穿其中。如何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深度融入到控申检察工作中?张军检察长对检察机关群众信访工作提出要求:从“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变成“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从“七日程序性回复”到“三个月结果答复”,再到“清理信访积案和治理重复信访”。将心比心的勇气、为民利民的情怀担当,流淌在我们检察人的血液中。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如何破冰突围?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秉承“群众身边无小案”“群众诉求无小事”理念,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办事效率,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实现自身破冰突围的过程。一是要涵养为民情怀。要有真挚朴素的为民情怀,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自觉,将“为民”的情怀融入控申工作各个环节。二是要做实为民举措。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即信访工作,做好送上门去的群众工作即司法救助工作。三是要增强为民实效。要出实招、解难题,把人民群众的难事解决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最鲜明的感受——破除情感之“冰” 以真心换民心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就是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把真心给人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换来人民的理解和认同。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如何破冰突围?就是要破除“情感”之冰,做到对群众感同身受。要善于像“老中医”一样,帮助来访群众找准问题症结,准确开出“药方”。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切实到位的释法说理,把法律讲透、道理说清、路径指明、情绪理顺,帮助群众解开心结,从思想认识上转过弯,跳出“牛角尖”。我们不仅仅是答复群众“这个事项不归检察院管辖”把他送出门,还要告诉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他心里踏实的走出门。对于属于检察院受理范围的来访,按照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要求,承诺了哪天答复,就一定要守信,因为群众心里记得明明白白。假如对群众的诉求推诿,对群众的承诺失信,轻则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重则激发当事人的怨愤、埋下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3.最务实的行动——不懈追求极致 以匠心暖民心
在今年全省检察长会议上,王守安检察长提出“求极致”是提升检察工作品质的着力点之一,松滋检察历来注重打造“能说会写会办案”的青年干警,就是树“匠人”精神。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如何破冰突围?就是要破除质量之冰,努力追求极致。检察办案是复杂的司法活动,让检察处理决定或法律监督结论获得当事人的认同,进而让社会公众普遍感知,需要检察人员具备“匠人”精神和求极致的工作态度。通过耐心接访、规范办案和说理性答复等行为,发挥法律实施对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行为的指引、教育功能,弘扬社会正能量。比如办理司法救助案件的同时,对刑事案件被害人做思想开导、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放平心态、放大格局,真正帮助打开当事人心结,他们能够放下积怨、积极面对生活,这就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办理救助案件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包括帮助申请人办理残疾人证、纳入年终走访对象等,能最大限度的救助困难人群,这些人将来怀着感恩之心能再去帮助其他人,能在他们的圈子里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办理司法救助案件,让救助申请人切实感受到检察温暖,对党和政府满怀感恩之心,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希望,这就是将案件努力办到极致。
紧抓“人民至上”“追求极致”,用高质量检察工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控申检察工作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的最好印证。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