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冶市育才小学304班的吴文豪。在此,我要向大冶市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老师真诚地道一声: 谢谢您们!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在政策上、财力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国家的资助政策减轻了我们这些城市低保学生经济上的负担,没有了压力,使我这个孤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022年开学初,大冶市育才小学政教处、工会同时收到几封学生及家长的感谢信。这几封信中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育才小学近几年对贫困生的资助和各项政策性减免在市内同级同类学校中一直走在前列,该校采取多项措施,倾情关爱贫困生和贫困留守儿童家庭,使贫困生和留守儿童沐浴在党的教育关爱和煦阳光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目前,该校有贫困生及留守儿童48人,占在校学生的3.2%。这一特殊群体,他们要么家庭贫困,要么父母外出打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客观条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爱不能断档,本着这一观念,该校认真落实 “四个一”工程,为每一名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真实记录留守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为每一名留守儿童招募一位 “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组织留守儿童每月书写一封家书,主动与父母交流,搭建亲情沟通的桥梁;组织留守儿童每人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
如文中开头提到的贫困生吴文豪原本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可是,因为一场意外事故,爸爸妈妈均永远离开了他。父母的离世使该生的家庭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做重活累活,仅靠爷爷奶奶打零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更不幸的是奶奶由于常年的体力劳动和精神压力而积劳成疾,每学期的学习、生活的费用像千斤重担压在他的爷爷奶奶心上。爷爷奶奶在闲暇之余还做许多手工活,每天起早贪黑,累的两鬓多出了许多白发,然而,这样的劳动换来的却是极其微薄的收入。
开学后不久,该校校长和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开展捐款活动。活动由该校政教处主持,先由班主任介绍本班贫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对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列出名单,然后对这些贫困生进行捐赠。与会者都慷慨解囊,会场上演绎着一幕幕爱心传递的画面…。该校领导当场还和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制度,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三次上门入户走访,便于以后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他们。
这些帮扶政策给予了他家极大的物质帮助,不但减免了学杂费,还定期发放贫困补助,这大大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困难,让疲劳不堪的爷爷奶奶轻松了许多。
该校像他们这样的贫困生还有不少,如该校502班的董启钊、401班的曹梓浩、302班的冯雨轩……等。贫困成为他们巨大的负担,甚至面临辍学的压力。就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是学校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犹如雪中送炭。因为学校送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也是精神上的动力,更是那人间最关心的真情。正如502班的董启钊在信中写道:“这份真情又岂是'感谢'两个字所能够表达。当学校领导把爱心资助交到我奶奶的手上时,我感到万分的激动,我永远不会忘记李志武校长用自己的工资为我捐献200元钱和崭新的书包,我更忘不了我的语文老师鼓励我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滚烫话语!我也不会忘记班主任老师组织全班同学为我募捐学习用品和御寒的衣物。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在政策上、财力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资助在别人看来也许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及时雨,因为我真的需要这笔资助,这笔资助可以让我走的更远一些!它让我感到世界充满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年多来,像吴文豪、董启钊等同学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关心后,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精神和心理上有了更大的自信。以前的他们总是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感到自卑,平常里不愿意跟同学们或家人交流,在学习上也畏首畏脚的,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敢问老师问题,导致他们的成绩一直提升不上去。现在他们有了自信,课下经常与老师交流,虚心请教学习上遇到的不会的问题,因此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政府和学校的资助以及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关爱,让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心理上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彭小陛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