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党总支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精神,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把握“四史”宣传教育内涵,注重内容上融会贯通、逻辑上环环相扣,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跟进学、前后贯通学、联系实际学。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1月3日,学校组织部分党员教师及七年级1-10班学生赴乘马革命老区体验式、沉浸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给学校党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思政课。师生灵魂接受了洗礼,思想实现了跨越,境界得到了提升。
巍巍大别山层林尽染,深秋的红星英烈园在阳光的照耀下庄严肃穆。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英烈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哀思。
“大别山红星英烈园建于2012年10月,占地40亩,安放牺牲烈士1200名。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2万多名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富强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烈诗篇,铸就了永垂不朽的大别山革命丰碑----”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讲解那段风雨如磐的历史,英烈园中扩音器播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荡在英烈园的上空,全体师生为烈士默哀,两名学生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为烈士扫墓。从进入英烈园的那一刻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党爱国的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
在乘马岗石槽冲村,师生参观瞻仰了王树声故居。
石槽冲村位于乘马岗镇北部。中国革命以来,先后有117位烈士为共和国献出生命,大将王树声、海军上将王宏坤、麻城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幼安等都是从这里出发,踏上革命的征程。
大将王树声是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始人之一,是红四方面军的创建者之一,黄麻起义、长征、西路军突围、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家三代当红军,满门英烈;将军将门两兄弟:大将王树声、上将王宏坤。在王树声故居三槐堂前,学生认真听着讲解,感受学习王氏家族忠厚传家、诗书传家、勤俭传家、清白传家的光荣传统,接受革命教育。
麻城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幼安也是诞生在这里。石槽冲大山深处有他的忠坟。作为麻城觉醒第一人、入党第一人、建党第一人,他就像一颗火星,点燃了麻城的革命火焰,“红星之家”就是王幼安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根据地。
王氏家族一人入党,全家革命,全族奋起,全乡闹红,牺牲家族,复兴民族,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奉献。
乘马岗镇党委政府重建王树声故居,展示其个人及家族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不胜不休的集体主义奋斗精神,信仰坚如铁、理想高如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百死不悔的高尚品格,对于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传承,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乘马英烈忠魂在,激励后人永向前。如今的石槽冲,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乡村振兴,文化铸魂。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乘马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佛教庙宇,1913年改建为学堂。1926年9月,麻城地区第一个区党支部在这里成立,领导乘马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同年冬,乘马农民协会在这里挂牌,成为农民运动大本营。1930年秋,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鄂豫皖苏区时将其燃毁,1933年国民党驻军将其重建为商会会馆,乘马会馆由此得名。
风起云涌,农运洪流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麻城第一个区党支部、第一个乡农协在乘马会馆诞生,农民运动的燎原星火从这里点燃,中央农民讲习所学生军播撒的武装斗争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开花,黄麻起义的骨干武装在这里诞生,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成立。乘马岗,从“庙岗起身”到黄麻起义,从反“围剿”到三年游击战争,烽火硝烟十二年,涌现出斩关夺隘的万千英烈;浴血奋战十二年,孕育了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军。小小乘马岗,英雄遍山乡。
风展红旗,血火壮歌飞。1927年11月,以麻城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的农民武装奔赴黄安参加黄麻起义,从此乘马会馆驰名四方。
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英雄大别山,红廉鄂豫皖。大家在参观会馆的同时被深深震撼,灵魂得到了触动,信念更加坚定了。
同学们在乘马会馆陈列馆里参观学习。
在麻城将军馆里的将军谱上这样说,“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黄麻起义策源地,中国第一将军乡”。在麻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36位开国将军,其中26位来自乘马苏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7人。乘马将军数量之多,军衔之高,战功之显,影响之广,实属罕见。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在乘顺地区革命史馆里,学生们聚精会神的瞻仰烈士们曾经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皮带、战斗用的武器,还有往来的家书等革命遗物,个个嗟嘘不已,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是这些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身经百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采来绚丽的霞光,用作鲜红的领章;摘下星星一颗,放在头顶闪亮;经受硝烟的洗礼,凝结雪山的风霜;”……缅怀革命先烈,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分田又分地,自种又自吃。分了翻身米,个个都欢喜”,朴素的诗词,朴素的愿望。蔡济黄、刘文蔚、邓天文三烈士的诗句慷慨激昂,悲恸壮烈:“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种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学生参观了乘马老街,切身感受新旧两个不同的社会。
强烈的视觉对比中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党史国史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学习党史国史,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红色基因蕴藏于人心、作用于精神,是一种最持久、最深沉的内在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灌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梅辉进 刘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