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滨江大道上,江水浩瀚、杨柳依依,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就是享有"襟江抱湖枕名山"美誉的鄂州,域内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禀赋优厚,是一块生态绿色宝地。如何让这块宝地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作为城区大院的鄂城区检察院主动融入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局,持续深化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着力构建流城生态保护司法屏障,奋力谱写流域综合治理检察篇章。
一、机制解困,打造"两地四院共护江湖"新格局
流域往往涉及不同行政辖区,但其界限又不同于传统行政区域的划分,涉及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及附近区域,"九龙治水"局面就此形成。
"鄂城辖区内主要江河湖泊均属于跨市域、跨区域性湖泊,其中,长江鄂州段自华容区经鄂城区流向黄石市黄石港区,百里樊川长港河自梁子湖区磨刀矶节制闸经樊口入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花马湖、风景秀丽的三山湖分别系与黄石港区、大冶市共管湖泊。"来自鄂城区水利和湖泊局的周军介绍道,他既是鄂城区检察院"益心为公"平台志愿者,也是该院的特邀检察官助理。
由于鄂城区河湖跨流域的特性,导致一些损害公益的问题出现了"你管还是我管"的争议,最后进入"你我都不管"的困境,尤其是一些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分属两地的问题,更是难以快速、彻底解决。
"因危桥改造,施工公司将渣土堆放在河道上,妨碍了河道正常行洪,马上就要进入汛期,疏浚整改刻不容缓。我们在接到华容区检察院移送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联合该院会同鄂城区住建局、华容区水利和湖泊局前往两区交界的马河中桥妨碍行洪安全现场调查取证。经诉前磋商,鄂城区水利湖泊局依法履职,及时督促恢复河道行洪条件。"鄂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谈及办理的一起跨区域协作案件,而这,只是该院办理此类案件的一个缩影。
2024年2月,就长港河保护与梁子湖区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并依托该机制协同两地河湖长办公室,定期联合开展长港河全线巡查活动;
2024年3月,就花马湖保护与黄石港区检察院充分沟通协商,达成跨区域协作机制初步意见;
2024年4月,就三山湖保护与大冶市检察院联合开展巡湖活动,签订了"三山湖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
近年来,鄂城区检察院坚持制度先行,搭建起跨部门、跨区域的"检察+"制度框架,以机制解"九龙治水"各自为政之困,为跨流域系统治理提供重要保障。
凝聚合力,打造"以我管促都管"新格局
"不臭了,不臭了。"提起村里近来的变化,鄂城区汀祖镇丁祖村村民的第一反应是"空气终于变好了、塘里的水质也变好了"。
2021年,某企业跨省转移并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千余吨,发黑发臭的污水大量直排、刺鼻的味道让人不禁呕吐,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谁产污、谁处置;谁污染,谁治理。刑事打击只是一方面,如何把受损的生态环境修复好是检察官们思考的问题。
"除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外,我院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还与生态环境局、公安机关保持密切联动,敦促上游产废单位将现场查获的危废物妥善处置,同时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机制,让'产废人''非法处置人'把受损的生态环境修复好,才能实现执法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该案承办检察官介绍道。
鄂城区检察院通过支持环保部门与被告人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并将被告人修复生态环境情况作为涉案企业开展合规考察的前置条件,最终督促被告人足额缴纳300余万元费用进行危废处置及生态修复,进而开展企业合规考察。2023年8月,该企业通过合规考察。
"200亩的黑色淤泥,变成了如今眼前的一片盎然,这背后凝聚的是检察机关为生态公益和流域治理做出的贡献!"2023年11月,来自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四地的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们在鄂城区汀祖镇丁坳村花马湖谈家渡,实地查看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复耕情况后感叹。
自2022年成立"益+1"公益诉讼品牌以来,该院聚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益志愿者、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各方力量参与办案,扩大公益"朋友圈";创新工作方式,走进人大代表直播间,与广大网友现场连线,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主动参与人大、政协流域安全专题质询活动,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发动"益心为公"志愿者参提供流域案件线索,参与问题调查及整改验收......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助理流域综合治理的路上,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同参与、共谋划,该院将"四大检察"对外横向联动,对内纵向贯通,打通与其他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的筋脉,破除检察系统内部条线壁垒,通过外部协同履职、内部融合履职攥指成拳,有效实现"以我管促都管"。
三、注重实效,打造"数字赋能流域治理"新格局
如何推动流域治理从"治水"向"智水"升级?坚持科技引领和数字赋能,深入探索数字检察技术在"四大检察"业务中的全方位应用,借力大数据开展专项法律监督是必由之路。
"在办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转专项监督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传统办案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是自动化运转,企业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控制,通过实地走访难以查明处理设备真实运转情况。我们立即调整办案思路,通过调取100余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近3.2万余条用电数据与村湾常住人口情况进行碰撞对比,锁定了287条异常数据。"日前,鄂城区检察院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污水处理等问题,开展了大数据法律监督线索摸排。结合调查走访情况,该院查明辖区内多个乡镇存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进水和运转、污水违规直排的公益损害事实,4月17日,对辖区内的5个乡镇及2个负有监管责任的行政机关进行立案,相关问题整改正在有序推进中。
高质效办好模型筛查出来的线索,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大数据对法律监督工作的倍增效应。针对涉流域案件刑事强制措施不当、生效刑事判决涉财产刑漏执等影响司法权威问题,鄂城区检察院刑事执行部门通过建立破坏环境类刑事裁判财产刑执行法律监督模型,对比检察机关起诉数据与审判机关判决、执行数据,精准锁定一批环资刑事案件涉财产部分未移送执行案件线索,及时监督法院对遗漏的财产刑执行立案;通过对比法院裁判数据与社矫机构监管数据,监督一起环境资源类案件罪犯缓刑考验期内再犯罪案件收监执行。通过上述案件的办理,有效规范了法院执行行为和社区矫正未及时撤销问题。
"一开始,我们通过引进成熟模型碰撞数据发现线索,能够迅速突破一批案件。现在,通过时不时开展数字检察素能提升相关活动,引导干警运用大数据思维构建监督模型,实现了从案件到模型的转变。"该院分管数字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刘莹欣慰地谈到。
今年以来,鄂城区检察院共建立流域治理类法律监督模型6个,其中4个被鄂州市检察院确定为重点模型,1个被推荐参加湖北省检察院数字模型竞赛。积极拓宽数据来源,通过模型汇集检察系统内外部共享数据和公共数据3.5万余条,筛查有价值数据320余条,立办案件17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助力流域综合治理的道路上,鄂城区检察院将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四大检察融合履职,以检察之力守护一域安澜。
(王思敏 范凌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