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以蔬菜产业闻名遐迩的嘉鱼县潘家湾镇,牢记习总书记视察时的嘱托,将蔬菜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为助力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近年来,潘家湾派出所立足"主防"将"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到警务工作日常,探索创新"社区微治理"模式,以"共治"促"善治",以科技赋能基层警务,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致力于为辖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守护一方平安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一、科技赋能,激活乡村警务 “新动能”
如何让科技赋能乡村警务,潘家湾派出所按照 “专业 + 机制 + 大数据” 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要求,将无人机这一科技利器引入助农工作中,让科技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的 “神经末梢”,推动农村警务以 “智” 提 “效”,打造出具有农业乡镇特色的 “枫桥式” 警务升级版。
今年春耕期间,在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甘蓝基地里,采收机器人来回穿梭,斩断根部、“投篮入筐”、去皮装车……短短十几秒,一棵棵甘蓝便完成了采收。路边的交易市场是排成队的长龙,运输蔬菜的车辆在
田埂上,嘉鱼县公安局潘家湾派出所民警辅警步履不停,拉家常、话农事、讲安全,帮助村民喷洒农药。
在潘家湾镇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科技同样为村民筑起 “安全屏障”。每年到蔬菜交易旺季,总有外地收购商前来采购,部分农户曾因不了解收购商资质遭遇欠款、压价等问题。对此,潘家湾派出所特意在在附近设置了“警务服务站”,民警通过便携式身份核验终端,帮农户快速核实收购商的营业执照、信用记录等信息,还会用手机拍摄交易过程,留存视频证据,让农户放心交易。
科技的赋能,让潘家湾派出所的乡村警务既有 “速度”,更有“温度”。“科技+警务+助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村警务效率,更拉近了警民距离,让“枫桥式” 警务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安全屏障。
二、警格融网,筑牢蔬菜重镇 “平安堤”
潘家湾镇作为以蔬菜产业为支柱的重镇,仅十里蔬菜长廊年产绿色蔬菜就高达21万吨,治安管理任务艰巨。潘家湾派出所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将97个综治网格精细划分为17个警格,让 “警格融入网格、网格对接警格” 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与联合镇综治中心创新建立的矛盾纠纷前置处理机制深度融合,构建起 “ 警格+ 网格化” 的治理新格局,为这个年产21万吨绿色蔬菜的蔬菜产业重镇筑牢了治安防线。
各村综治每个警格配备民警辅警担任警格员。这些警格员肩负着辖区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治安防范巡逻等重任,成为了基层治理的 “神经末梢”。
每个警格员心里门儿清:基层的活儿,没什么巧劲可耍,全凭腿勤、嘴勤、笔勤。就这么一天天走下来,他们把街坊四邻处成了自家人,也把每一步走访都练成了实打实的 “硬功夫”——脚磨出了 “铁底子”,脑子里装着辖区的 “活字典”。
所长张建军提到:“每名警格员既是战斗员,也是信息员,需将一线最真实、最新的动态及时反馈给派出所。” 今年以来,警格员们已收集群众诉求72条,成功发现并处置风险隐患苗头23起,为维护辖区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矛盾联调,实现治理模式 “新跃升”
这种 “多元共治” 的模式在矛盾纠纷处理中展现出强大效能。2025年5月27日,潘家湾派出所接报一起警情,辖内某工地内胡某平开车堵路讨薪。接报后,潘家湾派出所值班领导第一时间进驻指挥室,依托网格化管理迅速调度附近街面巡逻组赶赴现场处置,指令社区民警了解工地详细信息。
巡逻组警力迅速抵达工地现场有序开展处置工作。民警坚持法情并举,联合多方力量多次组织总包、分包商坐下来谈,最终促成双方签订还款协议。“执法不是硬碰硬,是把道理讲到心里,把法律摆在面前。” 参与调解的民警的这句话,正是多元共治中柔性处理矛盾的生动体现。
潘家湾派出所联合镇综治中心创新性建立的矛盾纠纷前置处理机制,更是让多元共治深度交融。下班前,双方会交流当日警情,派出所每周还固定两天安排警力到综治中心值班并参与会商,通过这种前置处理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
今年以来,潘家湾派出所为重点项目提供风险评估意见17条,预警处置安全隐患21条,化解涉农纠纷、劳资纠纷、征地补偿等矛盾纠纷67起。“矛盾不出园、纠纷不过夜” 的背后,是全警在素质提升中练出的 “绣花功夫”,如今真正做到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彰显了从 “单打独斗” 到 “多元共治” 的治理跃升。
四、多元普法,织密群众利益 “防护网”
当潘家湾镇的菜田呈现丰收的时节,诈骗分子也循着商机蠢蠢欲动。潘家湾派出所深知,守护菜农们的 “钱袋子”,既要筑牢防线,更要让防骗意识像种子一样扎根民心。于是,一场场融入烟火气的反诈普法行动,在村湾夜话的灯笼下、主题党日的课堂里的舞台上悄然铺展,交织成守护民生的平安网。
暮色漫过潘家湾镇的菜田时,红星村的晒谷场已亮起串串灯笼。“村湾夜话” 的长桌旁,民警正拿着快板敲响节奏:“陌生来电要警惕,转账核实多留意,蔬菜订单先查证,莫让骗子钻空子……” 围坐的村民们听得入神,手里的反诈宣传单页被晚风掀得沙沙响。这是派出所将法治元素融入民俗活动的生动一幕。
从 “村湾” 舞台到主题党日课堂,反诈宣传总能找到巧妙的融入方式。主题党日活动中,警格员把案例编成方言顺口溜,在田间地头传递给菜农。警格员周睿禅的笔记本上记着:“3月村晚现场答疑47次,5月主题党日发放手册200本,8月文艺汇演收集诈骗线索3条。”
从晒谷场的欢声笑语到反诈宣传单的即时提醒,从舞台上的鲜活演绎到田埂间的贴心叮嘱,潘家湾派出所让反诈普法如春雨般浸润人心。今年以来,辖区涉农诈骗案同比下降 62%,群众主动提供线索挽回损失超 30万元。反诈多元化普法不仅是一张普法网,更是守护群众钱袋子的平安屏障。

五、执法闭环,锻造办案质效 “硬标尺”
作为基层执法单位,潘家湾派出所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紧扣 “线上闭环”,要求所有接处警、案事件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充分发挥警综平台的主航道作用。无论是110指挥中心调警,还是群众报案、民警工作中发现的警情,接警人员都必须详尽登记记录,并录入新警综平台。如此一来,接处警、受立案在系统的高标准要求与监督下进行,形成了完整的线上闭环,有效避免警情流失。
在 “线下闭环” 构建方面,派出所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对执法办案实施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监督管理。民警在办理行政类需拘留以上案件和刑事案件时,严格进入县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从嫌疑人进入中心的人脸识别、身份登记,到人身安全检查、信息采集、物品保管,再到审讯、体检及送入羁押场所,每个环节都规范操作,全程视频记录,确保执法活动有据可查、全程回溯。
同时,派出所严格落实 “现场必出、复勘必严” 要求,处警民警带着破案思维进入中心现场,对地形地貌、关键进出口等进行综合研判。今年,通过现场勘察与复勘,成功破获多起案件,如流窜电瓶盗窃案,通过复勘发现关键线索,一举抓获嫌疑人并带破系列盗窃案 5起。在严格执法闭环管理下,今年派出所共破刑事案件21起,破案率达 45%,电信网络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2.5%,受损金额同比下降 45.7%,执法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暮色中的潘家湾镇,蔬菜大棚透出暖黄的灯光,警务室的窗台上,"枫桥经验" 的牌匾映着月光。从 "脚板警务" 到 "智慧治理",变的是手段,不变的是 "枝叶总关情" 的初心。潘家湾派出所把 "主防" 理念种进每寸土地,让平安根系在共治中深扎,他用24小时的坚守证明:最动人的 "枫" 景,永远绽放在群众心坎上;最坚实的平安,永远生长在扎根基层的泥土里。这方土地上的日与夜,正续写着新时代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的鲜活注脚。
(宋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