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麻城农发行积极响应上级行工作部署,聚焦麻城板栗特色农产品,全力支持板栗全产业链条提升,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激发农产品产能贡献政策性金融力量。
信贷精准“润”农地 筑牢板栗产业根基
盐田河镇地处麻城东南部山区,凭借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和优越条件,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镇”。由于该镇板栗林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导致经济效益较差。麻城农发行深入贯彻《关于实施麻城市盐田河镇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的通知》精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全镇11个行政村改造3.4万亩低产板栗林。围绕省分行专项行动和上级行领导带队对接为契机,支行接续发力,成功投放8000万元信贷资金,有力改善了盐田河板栗产业链建设。
“我们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贷款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板栗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麻城农发行负责人介绍,资金重点投向优良品种推广、低产低效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原材料收储加工转化及三产融合这五大领域,破解板栗林“低产低效”等难题,助力当地逐步构建起现代化、全产业链的板栗产业体系。截至2025年7月,全镇集中连片投产板栗林达12万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为突破“十五万亩板栗基地、3亿元产值”目标厚植动能、筑牢根基。
模式创新聚“贷”能 激活多方发展势能
该项目创新采用“项目单位+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模式,通过流转盐田河镇抛荒及半抛荒林地,将其整合为标准化板栗生产基地,在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带动11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年均增收2.5万-6万元,让村民共享土地增值红利。建成后的板栗基地委托当地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不仅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还通过用工优先吸纳村里留守老人,有效激活了"银发经济"潜力。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累计创造长期就业岗位1500余个,季节性用工超过8000人次,带动农户年均增收8000-60000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这一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实现了企业增效、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多赢格局,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全链融合添“金”力 绘就乡村振兴富路
本次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不仅引入了生态保护措施,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改造低产低效板栗林、林间清理及扩穴等非耕地资源3.4万亩,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林地总面积达5.6万亩,林分密度适宜,森林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板栗林地的集约经营与高效利用,带动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年产值约6000万元,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擦亮“全国板栗第一镇”的品牌。
深耕三农守初心,精准施策惠民生。下一步,麻城农发行将持续发挥金融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板栗全产业链延伸和品牌价值提升,助力盐田河镇擦亮“全国板栗第一镇”金字招牌,让政策性金融的甘霖滋养板栗产业茁壮成长,以“小板栗”撬动“大产业”,助推栗农增收致富,谱写乡村振兴的麻城篇章。
(林明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