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安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市委政法委悉心指导下,着力搭建群众“说事”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化解在基层。
一、统筹推进出实招
一是党政主导抓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自觉扛牢平安建设主体责任,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相关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均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安排。年初召开区“四大家”领导全员参加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委政法工作会,与14个乡镇场(街道)签订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印发《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咸安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年中,区委书记、区长实地调研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综治中心对照规范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整合职能、健全机制,确保各项功能长期实用管用。
二是立柱架梁促建设。镇村两级综治中心按照《咸宁市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室设置和软硬件配备工作指引》,结合区情实际,积极整合资源,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应急管理指挥“四位一体”工作平台,高质量完成14个乡镇(街道)、18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人民调解组织210个。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的作用,整合基层政法、司法、信访、民政、消防等部门常驻办公。按照工作性质,要求公安、检察院、法院轮驻办公,村(社区)和其他有关单位随驻办公。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维稳应急指挥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功能场所,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三是智核赋能强建设。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全面优化政法智能化各系统平台功能,做好综治网格化平台全省推广应用准备工作。目前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已经全面完成咸宁市综治网格化平台信息录入,按照专线专网专人进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区域摄像探头的安装进程,发挥“雪亮工程”“智慧看家”等政法智能化平台作用。我区向阳湖镇被定为全省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我区就政法舆情监测试点工作在全省政法专题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二、精耕细作求实效
一是健全机制。出台《关于推动全区“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大安全格局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立乡镇(街道)平安建设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机制的意见》,要求乡镇场(街道)党(工)委书记或镇长(主任)每周到综治中心现场办公,召开成员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分析研判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形势,会商化解具体个案,做实织密信访矛盾屏障。向阳湖镇通过会商研判,探索出“一张合同”背后的乡村治理路径,从源头上遏制了鱼塘、山林土地承包引起的矛盾纠纷。
二是壮大队伍。目前14个镇级综治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6人,乡镇场(街道)政法委员担任镇级综治中心主任。在全面落实一村(社区)一辅警(警)、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基础上,各基层村(社区)发挥自身平安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充实壮大基层平安建设队伍。温泉街道肖桥村通过与15个村民小组签订平安建设责任书,形成了“村两委包组、组长包家庭、党员和志愿者包户”的责任包保体系,建立并充实六支综治队伍人数;官埠桥镇各村(社区)除村(社区)干部、辅警、网格员、志愿者外,还通过以钱养事的途径,每村聘请5名专职巡防队员充实力量。
三是打造阵地。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全区综治中心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投入588万元用于完成镇村“两个中心”提档升级。区委平安办与14个乡镇(街道)一同会商,把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固化实化,明确综治中心功能区室划分、人员配置、运转机制,全面完成镇村两级办公场地落实以及标准化建设。
三、破题攻坚重实战
一是矛盾纠纷联排。针对进京越级访多、房地产遗留问题多、电诈发案率高等突出问题,全力打响平安建设攻坚战。坚持全区每月、乡镇场(街道)每半月、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矛盾风险隐患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促进群众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今年共排查涉众金融、房地产领域等各类涉稳风险隐患247件,成功调处涉婚恋、邻里、林地等矛盾纠纷3377起,调解率达99.5%。全区上半年全市群众满意度测评排名全市第一,浮山街道办事处、汀泗桥镇、官埠桥镇、双溪桥镇四个乡镇(街道)位列前10名。
二是突出问题联治。一是深入开展反电诈集中宣传活动。按照“全警动员、全区反诈”的工作部署,主动深入群众身边,“面对面”宣讲电信诈骗案例,指导安装国家反诈APP,切实增强基层群众防骗、识骗意识,全区国家反诈APP安装率在全市领先。
二是持续扩大宣传效应。采取走村串户、敲门入户等方式,将印制扫黑除恶举报热线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卡,发放到居民手中,零距离宣讲《反有组织犯罪法》知识内容,鼓励群众积极检举揭发有关违法犯罪线索,推动形成“扫黑除恶,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民法典》宣传进农村。为打通民法典学习宣传最后一公里,积极倡导区直相关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举办法律咨询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三是基层平安联创。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对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反映的诉求事项,被咨询的工作人员作为首问责任人,进行即时回复或按工作流程引导解决,形成工作闭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对现有的公共服务事项及法律咨询中经常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学习,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动员600余名政法干警开展“平安咸宁全域提升”、“一下三民”活动,开展星空夜话、村湾夜话、屋场会1250场,开展平安创建评比活动6场,点对点发送一封信、短信70万次。
(咸安区委政法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