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创新路径,4月25日,浠水县思源实验初级中学成功举办语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蕲春县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林进行《井冈翠竹》教学展示,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蕲春县教科院邱展能主任、浠水县教科院周旺平主任、蕲春县第二实验中学邓诚副校长等知名专家做指导。活动分为教学展示、反思说课、教师代表评课、专家指导四个环节,以真实课堂为基点,以问题导向为纽带,由专家亲自观摩课堂,"把脉"教学,全景式了解语文学科组学科建设的情况,协同共建语文学科的新方向、新路径、新做法。本次活动由我校徐猛校长主持,华林书记携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
孙林副校长执教《井冈翠竹》一课,以"井冈山历史背景"为情境,"竹之形-竹之魂-竹之情"为教学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层层推进课堂:从品析翠竹苍劲挺拔的外形之美,到挖掘其作为革命物资的实用价值,最终升华至"井冈竹即井冈人"的精神象征。教学中,他以阶梯式设计,巧妙融入语言赏析、意象解读等技法指导,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与历史背景,感悟翠竹背后"坚定信仰、百折不挠"的革命文化内核。课堂尾声,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当堂完成并展示托物言志的习作片段,将翠竹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相联结,实现了从"学文"到"立心"的智慧生成。 整堂课以文载道,在语言锤炼与精神浸润中彰显语文课的育人力量。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评课是教学智慧的升华。 继孙林老师交流自己执教思路后,第三节课,全体与会教师在二楼会议室开展了气氛热烈的评课研讨活动。
杨先卉主任点评孙林老师《井冈翠竹》一课紧扣文本特质,以"观形-析性-悟魂"为脉络,带着学生在翠竹的形态特征与革命者的精神品格之间反复推敲。孙老师的课堂既立足学科本位,以扎实的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夯实学生素养;又创新融合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任务化、活动化的教学设计,让红色文化浸润心田。
浠水县思源实验初级中学教科研孙丽主任特别赞赏孙林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这节课紧扣语文新课标,注重在"语言品析、合作探究、文化浸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丰富的教学手段既让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进一步深刻领会了"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这堂课有深度、有广度,思路清晰,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浠水县教科院周旺平主任,对课堂采用的"情境任务链"设计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种创新实践为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从教学细节,如文章字词的学习、核心问题的出示、任务难度的梯度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语文课堂要成为思维训练的磁场,通过设置真实有效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双向提升。"
蕲春县教科院邱展能主任发言中强调,新时代语文教学要始终紧扣新课标要求,突出"以德育人"功能。他指出:"语文课堂不应局限于语言工具性,更要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载体。"学生不仅需深化知识理解,更要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这正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活动压轴环节,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对本堂课做精彩点评及教学指导。首先,他特别肯定孙老师对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的新探索,这节课既建构了文本框架,又实现了革命文化的价值传递,彰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教学智慧。同时,教师还注重整合任务资源,将相关任务整合为视听艺术共创活动,分任务统整、流程精简、三维评价三步进行优化,实现艺术与精神的融合。同时黄主任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对文章整体感知不容忽视,要走出教学碎片化误区;语文的育人功能要充分彰显;教学目标的设立要贴近学情。最后黄主任就中学课本中革命题材文学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语文教师要用好教学资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学科边界"融"起来,让我们的教学改革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纵深迈进。黄主任的讲话高屋建瓴,如灯塔穿透迷雾,引发了参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与全新探索。
活动最后,徐猛校长总结发言,学校未来将持续开发校本化案例库,并计划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推动创新成果辐射更多课堂,"我们期待通过系统性改革,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本次活动通过"名师示范、全员研讨、专家引领"的立体化教研模式,为全校语文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平台。深耕一节课、研透一类课,从打磨教学技艺到探寻教育本质,从追随光到成为光。那些在评课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终将化作课堂里照亮学生的星光;相视而笑的默契,正悄然编织着思源语文教育的经纬!愿我们以今日之思为种,在语文的园圃中勤耕不辍,待来日听新竹破土,望翠竹凌云。
(汪媛 方汝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