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校园,让人不禁回想起老师的板书、孩子们欢快的读书声,仿佛世间一切的美好都与它紧紧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防范校园欺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跟着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校园欺凌指的是什么?
2020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设立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旨在引起各界对校园欺凌的重视。
那么何为校园欺凌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行为。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应该做到"三不做",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不做受害者
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要采用过激方式。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学会防护,以便在危险时刻进行自保。
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被欺凌时应该如何应对?
应对校园欺凌的"NOT"原则--N代表NO,不要沉默;O代表OFF,尽快离开;T代表Talk,及时报告。
N,N代表NO,不要沉默。这是因为当欺凌者发现被欺凌者遭受欺凌后没有任何反应、自己未受到任何损失时,将会有恃无恐地继续实施欺凌行为。所以,如果在有把握的情况下,给予正在欺凌你的人适当的反击。
O,O代表OFF,尽快离开。面对非常危险、紧急的情况,要想办法赶紧离开。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镇定,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助。另一方面,呼叫求助,必要时,向路人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T,T代表Talk,及时报告。将遭遇校园欺凌的情况及时告诉老师、家长、司法机关等值得信任的人,同时要保存有关书面、音频、视频等证据资料。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一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校园欺凌会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校园本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青少年因学习而相聚在校园中,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让我们共同抵制校园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
(张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