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让容错机制不再是“墙上画饼”
2020-08-10 14:52:46 来源:法治日报 点击: 0
文/李英锋

确保容错操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客观性、民主性,避免个别领导选择性容错、一言堂、乱伸手、乱干预。

近年来,容错机制在基层屡屡被提及,其运行状况如何?近日,《半月谈》报道指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容错机制出发点很好,但多数政策成了墙上画大饼,能看不能“吃”。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干部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其局限性,在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开展一些具有开创性工作时,往往要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思路可供遵循,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干部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难免会走一些弯路、错路甚至回头路。建立容错机制,是对工作规律和工作失误的客观理性认知,是一种包容审慎的激励措施,能够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能够激励干部锐意进取,保持敢探索、敢创新、敢实践、敢干事的劲头。

然而,如果在地方层面容错机制的设计不甚完善,或者执行容错机制时出现较大偏差,就很容易出现不该被容错的人被容错、该被容错的人被问责等问题,就会背离建立容错机制的初衷,减损容错机制的公信力,就会让容错机制流于形式,成为空头支票,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在这样的容错机制下,一些干部难免会产生“容错不如不错”“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保守心理,进而在工作中失掉担当和闯劲,失掉阔步前行的动力。

根据一些基层干部的反映,围绕容错机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的容错机制基于部门文件而建立,缺乏纪委监委等监督部门的设计参与,即便容错机制是以地方党委、政府的名义制定,也大多属于红头文件,层级效力低,难以在执行过程中与监督部门调查问责所依据的党纪国法相兼容,难以被监督部门适用,难以起到保护干部的作用;二是容错机制的适用程序过于繁琐,适用门槛过高,适用条件过于苛刻,干部很难达到容错的标准;三是有些地方的容错程序不民主、不科学、不规范,容错看人戴帽子,具有主观选择性,形成了错误的容错导向,损害了公平正义。

容错机制不能只叫好不叫座,更不能变成个别领导保护自己人的“人事安排利器”。要规范容错机制的运行,就得让容错机制法治化、权威化。各地在推行容错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提升容错机制的层级效力,让容错机制中的从轻、减轻处理或免予处理有法可依,让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部门参与进来,成为容错机制的设计者、认可者和执行参与者。容错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和探索工作的难预知性,在党纪和法律的底线之上,科学设定容错的标准和条件,避免陷入“唯结果论”的误区,尽量不用“现在的放大镜”找以前的问题,不用后来形成的共识和标准来检查审视之前的工作,增强容错的时效性、可操作性,给真正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多成功容错的机会,创造更宽容的容错环境。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和保障,容错机制应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流程,把容错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法治轨道、纪律轨道,确保容错操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客观性、民主性,避免个别领导选择性容错、一言堂、乱伸手、乱干预。

诚然,容错机制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只有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让容错机制真落地、少犯错,才能充分释放其激励干部干事的功能,才能让干部在容错机制中找到想干事、敢干事的心理空间和实践空间。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