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雷竹产业已发展为崇阳县特色富民产业。桂花泉镇依托畅通道路,全力做好竹文章,建设雷竹小镇,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松绑,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撑腰,税务部门为企业发展助力。我们不仅看到了而且感受到了国家支持农产业发展的信号,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乡村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崇阳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国庆深有感触地说。
位于崇阳县桂花泉镇桂花村的雷竹小镇一角
减税降费成为带动就业“助推器”
寒冬时节,地处幕阜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崇阳县桂花泉镇S319省道路边的雷竹小镇,漫山遍野的翠绿竹林,循环畅通的沥青公路,三五成群的休闲游客,整洁干净的农家别墅,熟练忙碌的挖笋村民,等候装笋的外地货车,构成了一幅路畅景美、业兴民喜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三五成群的游客徜徉在竹林小道上
2000年,浙江杭州临安的叶琼和蒋国庆母子到崇阳种竹以来,精心打造规模优质雷竹基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并成立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竹脱贫。
“农业生产投入大,生长周期长,多亏税务部门出谋划策,还给我们送来了税收优惠政策,公司税费负担下降,我们可以放开手脚争取更多订单。这一波又一波‘红包’来得真及时!”对国家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蒋国庆连连称赞。
“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缓解了资金压力,源源不断注入了发展活力,为合作社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增添了新的动力,直接为周边乡村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也为贫困户打开了脱贫致富“新窗”。68岁的桂花泉镇桂花村9组村民孔学军说:“我一年在这里做事七八个月,收入2万多元,脱贫了。”今年48岁的8组贫困户汪谋新,两个儿子上小学,70多岁的老母亲多病,家庭负担很重。在蒋国庆的带动下,汪谋新从2009年起,一边在基地当监理,一边学习种植技术。每月有两千多元的工资,每年还可获得贫困户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的分红3000元,加上自种的10亩雷竹收益,他于2017年顺利脱贫,2019年还在县城买下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带着回乡亲戚参观的7组村民刘妹说:“这里交通好、空气新、景色美,大家在家门口务工,晚饭后在这里散步健身,许多人都羡慕我们生活在景区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流转土地,不仅可以让村民获得租金,同时,雷竹抚育、竹笋采挖时节正好与春耕秋收错开,大家忙完农活还可到基地务工,每天能拿100多元工钱。”6组村民熊汗香说,很多村民“吃上了雷竹饭”。
村民在竹林中挖笋捡笋
减税降费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这是专门运送竹笋到武汉、上海和浙江一带的货车。”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宋四海指着停靠在竹林边的货车说,“50户贫困户跟着种竹挖笋脱贫,桂花村也已脱贫,并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天气好时游客很多,人气越来越旺,村里不少人正准备开民宿、发展农家乐。”
雷竹小镇引进的华中地区shou家地球仓酒店
一条道路连接多个村庄,一个产业脱贫众多村民。“雷竹小镇”现有种植面积6000余亩的成熟雷竹基地,年产雷竹鲜笋总计5万吨,2018年 11月至今已实现2100万元产值,产生1000万元利润。以桂花村为中心的周边三山村、官庄村、龙飞村、横山村,积极主动与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对接,种植户纯收入高达14000元/亩,贫困户年均有1.8万元左右收入。
2020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劳力无法外出务工,雷竹小镇新开挖3000亩土地,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每日获取劳务费90元,贫困户既实现了就近就业,又避免了致贫返贫。
“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的释放,让我们有了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更实实在在地提振了我们企业迈向更宽、走向更远的信心”,蒋国庆表示,“在税收优惠支持下,企业将继续做好农产品深加工,走农业品牌之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2019年,长富雷竹示范基地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项目。项目集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加工保鲜于一体,建成后将开发油焖雷竹笋、笋干等系列产品,500吨级生鲜冷库将填补竹笋市场夏季空挡期,进一步提升桂花雷竹笋市场竞争力。2020年4月15日,一场“为鄂拼单、爱心助农”崇阳优质农产品原产地公益大直播活动在雷竹小镇举行。咸宁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带头为崇阳的优质农产品代言:“万亩雷竹基地成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基地已成景区、工人就是表演者,农民成了游客!”如今,投资10.5亿元建成的集产加销、游食购于一身的雷竹小镇田园综合体,正破土拔节,焕发无限生机。
咸宁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和县领导一起邀约客商品尝“雷竹宴”
减税降费振奋致富路上“带头人”
近年来,崇阳县税务局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大局,坚持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打好税收减免、精准服务“组合拳”,以税收优惠助力产业脱贫,扶持涉农企业做强做优,激活群众致富梦想,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税务力量”。
部分展示的雷竹系列农产品
作为脱贫攻坚龙头产业,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创新驱动,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共同实现规模效益,推动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免费发放竹苗,提供生产资料,签订回收协议和实行合同单价等方式积极支持种植户,进一步增强广大种植乡镇、合作社、种植户的产业发展信心。
“以前,我们这里竹笋产量不高,销路不畅,大家的积极性不高。这几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长富合作社不仅提供冬季覆盖保温技术,使雷竹春笋冬出,提前上市,价格好,产量也大幅提高。目前,我家种植的雷竹面积大约21亩,年纯收入大概5万元左右。”桂花村8组村民熊正榜说。熊正榜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他家基地还能吸收周边10余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万余元。
国家税收优惠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撑,更加坚定了崇阳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雷竹种植的信心。近年来,崇阳县委、县政府致力打造“华中雷竹大县”,高度重视雷竹产业发展,目前全县雷竹种植面积达3.8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2016年崇阳雷竹笋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合作社负责人向税务人员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减轻了税负,促进了企业发展,我们更有底气、有能力去承担更多地社会责任,带动大家脱贫致富。”蒋国庆满怀憧憬地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以时不待我的拼搏精神,奔跑在雷竹产业发展路上,积极践行‘小雷竹撬动大产业’的庄严承诺,延伸雷竹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雷竹产业,为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刘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