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县人民医院感染及肝病中心联合超声影像科、病理科,历经多日攻坚,成功为一名8岁患儿完成首例儿童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精准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并启动规范治疗。这场跨越5年的“寻因之战”,不仅填补了区域内儿童肝脏穿刺技术的空白,更彰显了医护团队直面难题的责任担当。
8岁的小罗自3岁起便被“肝功能异常”的阴影笼罩,转氨酶反复升高却查不出病因。5年间,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常见病因逐一被排除,诊断始终停留在“不明原因肝损伤”。
最后,家长抱着仅有的一丝希望,来到公安县人民医院感染及肝病中心门诊,恰逢感染科学科带头人吴国栋教授坐诊。“儿童肝脏质地脆、体积小,且患儿配合度低,穿刺风险比成人高得多,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吴国栋教授回忆接诊时的考量。但看着家长焦灼的眼神和患儿日渐苍白的小脸,他当即决定:“再难也要试,不能让孩子一直活在‘未知’里。”
为攻克这一难题,感染及肝病中心迅速联合超声影像科、病理科组建专项攻坚组。吴国栋教授带领团队反复研究患儿肝脏超声图像,精准定位穿刺点——既要避开大血管和胆道,又要确保获取足够的肝组织样本;感染科医护团队则提前3天开始与小罗“交朋友”,通过玩具互动、绘本讲解缓解他的恐惧,训练他配合屏气动作;吴国栋教授更是全程主导方案设计,从穿刺针型号选择到麻醉剂量调整,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穿刺当天,超声影像科的介入室里气氛凝重。小罗躺在检查床上虽有些紧张,但紧紧攥着护士阿姨给的小熊玩偶,努力配合指令。超声影像科郑伟副主任医师屏息凝神,在超声探头实时引导下,手持穿刺针,反复矫正穿刺角度及深度,在患儿屏气的3秒内精准刺入肝脏;吴国栋教授站在一旁全神贯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当穿刺针顺利取出带有肝组织的样本时,在场医护人员都松了口气——这场历时20分钟的“精细操作”,终于成功了。
更关键的诊断环节,吴国栋教授没有丝毫松懈。他亲自到病理科,与病理科医师一同在显微镜下逐一查阅病理切片,认真分析鉴别。结合感染科此前完善的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升高等检查结果,最终联合判定:小罗患的是“肝豆状核变性”。
明确诊断后,感染及肝病中心团队为小罗制定了以青霉胺为主的驱铜治疗方案,护理团队专门制作了用药时间表和低铜饮食图谱,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用药习惯。目前,小罗已治疗1年,转氨酶较前逐渐下降,乏力、食欲差的症状显著改善,正持续在感染科随访治疗。
“首例儿童肝穿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多学科拧成一股绳的结果。”吴国栋教授感慨道,“面对罕见病,尤其是儿童患者,我们多一分坚持,孩子就多一分希望。”据了解,近年来公安县人民医院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在成人肝脏穿刺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主动挑战儿童领域,此次成功不仅验证了团队的技术实力,更构建了“影像精准定位—微创穿刺取样—病理联合诊断”的儿童肝病诊疗新模式。
作为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公安县人民医院感染及肝病中心将以此次突破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儿童罕见肝病诊疗流程,培养更多能啃“硬骨头”的技术骨干,用医者的担当与坚守,为更多患儿撑起健康蓝天。
(汪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