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名文化是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的重要载体,浠水县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契机,高度重视红色地名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地名管理水平和政治站位,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时代担当和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浠水县民政局在浠水县委县政府和黄冈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地名文化工作思路,以红色地名文化精神为引领,把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倡导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乡愁里升华寻觅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光辉足迹,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守初心、践使命的高度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政治自觉,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的奋斗潮流中。
浠水县地名文化“挖掘者”们翻阅了近千册文史档案,跑遍全县13个乡镇,踏遍了县境内徐向前、刘伯承、张体学等革命家战斗过的深山密林,走遍了新四军战士曾歼灭敌寇的河湖沼泽,了解战斗的场景,解密尘封的“红色记忆”、“红色地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绘就浠水这片热土地上土地革命、抗日救亡、人民解放、建国发展四个时期的地名文化谱系“红色地图”,再次见证了董必武、陈潭秋、宋庆龄、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王树声、高敬亭、陈少敏、张体学等革命先驱和无数英雄儿女的战斗足迹。
浠水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积极开展“保护地名文化、记忆美丽乡愁”活动,线上线下面向社会征集红色地名史料,机关党员干部社区群众踊跃参与,一些健在的亲身经历者及其红色后代、社会公众或捐献珍贵照片、或口述历史、或撰写文稿,活动共征集到近200件作品,汇聚了群众智慧。
浠水县积极开展红色地名遗迹保护行动,该县盘点红色文化遗址60处,革命烈士纪念碑6处,革命烈士墓687座,抢救保护了一批地名文化遗址遗迹。县委县政府立项建设洗马畈革命烈士纪念园,建造了“洗马畈.红色记忆馆”;利用声光影技术再现徐向前等革命家指挥的四次大战斗场面;筹资300万元建设蒋家山红色教育基地,修缮张体学、林少南旧居;修缮红二十八军游击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和刘伯承留影处。兰溪镇盐客树村修建了红十军团师长胡天桃烈士纪念园并保护故居遗址。央视《山河岁月.百年建党》摄制组专门到浠水取景,社会反响很大。
浠水县民政局以“三个融入”积极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工作。
一、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民政局组织民政干部职工和协调县乡有关单位到红色地名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依托红色地名主题,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在地名标牌上增设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栏,推动红色地名文化成果与党史学习教育红色革命精神培育有机结合。
二、融入部门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地名委员会在红色地名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推动红色地名文化与党史文献研究、红色文化旅游、创文创卫、烈士纪念设施建造修葺、地名信息化等相融合,浠水县民政局切实强化主责意识,加强与各部门协同推进红色地名文化建设工作。
三、融入地名公共服务,以红色地名挖掘工作为引领,核查地名数据10696条,深入开展“讲好地名故事、弘扬红色地名文化”主题地名服务行动,编印并向机关单位、校园和社区群众免费发送1000册《浠水县红色地名故事》书籍。讲述100个红色地名故事,引导群众学习地名知识,熟悉红色历史,更加自觉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爱护地名标志。据不完全统计,关注或阅览《浠水县红色地名故事》读者约10万人。
浠水县民政局红色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在全县文化建设座谈会上认真听取了民政局关于地名文化工作的专题汇报。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安排将《浠水县红色地名故事》作为大会代表的学习资料。
(胡晨希 杨军强 潘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