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医疗最薄弱地带,也是很苦的地方。医务人员苦,难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乡民苦。可我舍不得离开基层,舍不得离开已经成为‘亲人’的乡民们。虽然,我不是救济苍生的‘大医’,但我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真心地为乡民们解决些问题......”
这段话说得虽朴实无华,却句句铿锵。
它出自一名在基层坚守了三十余年的平凡医者——孙玉华。
孙玉华出生于1969年,生长在团风县回龙山镇一个小村庄。2000年入党,1989年从医至今,现担任团风县总医院回龙山分院医务科长,她从村卫生室到镇卫生院,一直坚守在一线岗位。一万两千多个日夜,她无惧风雨,无畏困苦,三十多年来如一日,默默付出,无悔奉献,将最美的芳华留给了这片土地,谱就一曲平凡医者的赞歌。
仁爱,是医者的最好“底色”
“孙医生,真是个好人,她待我比亲人还亲哩!”张国和说。
张国和,83岁。他无儿无女,孤苦无依,家住黄家大塘村,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常年病痛缠身。
2020年8月,他因病入院,住院期间无人照料,情绪非常不稳定,终日落落寡欢,愁容满面。孙玉华是他的主治医师,老人的状况令她十分担忧。多年基层行医经验告诉她,一个患病的孤苦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工作繁忙的孙玉华,只能趁着下班的一点缝隙,争分夺秒地跑到食堂为老人买好饭,准备好温开水,再急匆匆往家赶。为了给体虚病弱的老人增加些营养,她顶着盛夏40多度的高温和烈日无情的灸烤,把在家炖好的汤,步行送到医院,照顾老人一口一口喝下去。她还会像平常人家的儿女一样,贴心地为老人买好日用品,一有时间便去病房与他聊天,安慰、鼓励他,引导老人积极治疗,给予他最贴心的关怀,直到老人的状况一天天的好转起来。
孙玉华不仅是住院医师,也是包片8个村的家医队长。工作之余,她坚持风雨无阻地下村为村民们健康体检,及时更新居民动态健康信息,一直持续做着健康回访。
半夜接电话是常事儿,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询问病情、健康知识、各项医疗政策等,她总是极具耐心地解释,有时一连接几个电话,一说就是数个小时,经常累得口干舌燥,连水都顾不上喝,吃饭也是扒拉两口了事。
“现在,每天要接七八个电话,许多是关于孩子们的,因为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处理不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孙玉华满脸欣慰地说。
也许这一切在她看来,从来都不是任劳任怨的“苦”,而是收获乡民对她信任后的“甜”。
廉洁,是医者的最真“本色”
2022年初一个清晨,一阵清脆的喊声划破了卫生院的宁静。
“孙医生,沈爹爹又给你送菜来了!”住院护士笑吟吟朝医生值班室喊道。
孙玉华听闻,立马侧身向窗外望去。
零下几度的清晨,太阳还未露脸,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瑟缩着身子,一手提着一兜子菜,脚步有些踉跄朝住院楼走来。
病愈后的沈国清经常送菜给她,有时是几把红菜苔、一篮子菠菜,有时是一蛇皮袋子南瓜、一提兜蕃茄......她曾反复地对沈国清说,不要再给自己送菜了。每次,沈国清都执着地给她送。好几次,她躲着不收,老人就偷偷把菜放在住院部的门口,转身离去。
孙玉华时常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心疼。沈国清今年已入古稀之年,孤苦无依,又没经济来源,她怎么能收下这额外的馈赠呢?但,对此她毫无办法,又怕伤了老人的心。老人每次来医院,孙玉华都会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为老人做个健康体检,借机偷偷往老人口袋里塞上几十块钱,亦或是老人需要的降压药。
她接诊的多是来自乡村的患者,他们经济条件不好,年纪偏大。孙玉华却极具耐心,待人又温和,大家都喜欢她。有些病人为了表示感谢,时常走很远的乡路,送她鸡蛋、家禽、时令果蔬……有些老人的子女会偷偷塞给她红包,但红包无一例外地都被她一一退还,一些自家种的瓜果虽然都接受了,孙玉华也会偷偷往他们荷包里塞上些钱,送他们一些事先准备的日用品、零食(桶装面,面包,小蛋糕),或者在他们生病住院的时候,为其垫补些医药费。
漫漫从医路上,孙玉华一直是个清醒之人,绝不开“大处方”,绝不收受“红包”,执守一份清贫,恪守廉洁之心,为民众的安康不遗余力。
精专,是医者的最强“亮色”
在回龙山分院里盛行着一句口头禅:“有困难,找科长!”。
孙玉华是本院唯一在职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医院的医务科长,她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业务能力强,大家都亲切地喊她“科长”。
从医的三十多年里,她一直从事基层内科医疗工作,坚守临床一线。在工作之余,她从未放弃学习,扎实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医疗操作技术。辖区内的危重病人治疗和抢救工作她都是主力,多年的实践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各方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医务人员就此陷入恐惧与困顿之中。孙玉华作为医务科长,主动揽责,安定人心,为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安全,她彻夜通读《新冠肺炎防护》相关文件,整理编写教案、制定培训计划,以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每天不定时到各个科室进行防护督导,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陪伴着她们安然地度过了那段非常时期,医院也无一例感染发生。
2021年在回龙山分院开展的“优质服务基层行”中。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她,勇挑大梁,以院为家,不舍昼夜的地伏案工作。全年组织医疗专业培训达40余次,编写教案达60余篇,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本院的核心竞争力。
“没想到,临到快退休了,我还能把电脑使得这样溜。现在做表格、WORD、PPT、上传数据等,都可以独立完成。”孙玉华颇有些自豪地说。
可谁人能知道?这份自豪里潜藏着她多少付出与努力。这么多年里,她未曾真正休息过,不是在接诊,就是在查房,不是在写病例,就是在通宵达旦钻研医术。曾一度,她因用眼过度,导致眼压过高,不得已入院治疗。
有人说“只有一名真正的医者,才能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她们看的是病,救的是心,给的是情。”而在我看来,孙玉华便是这样一位医者,她平凡而淳朴,一心向党,不追名逐利,把最美的芳华留给乡土,把仁爱留给人民群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基层的医疗事业。
( 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