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代儒家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之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之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与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近日,记者在武穴市大法寺镇上桂村却看到,上桂村的祠堂被村两委打造成了村文化礼堂、普法学堂、道德讲堂、村民说事堂和群众智囊堂等“五堂”,依照“五堂”工作内涵,建好垸民之家,推进垸组党建,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五治”融合并举,创建了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引领着上桂村乡村振兴。
“近年来,上桂村以‘四有三禁止’为标准,将家族祠堂打造为文化礼堂,强化党建引领全覆盖、文化引领全覆盖,让组织管理、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核心价值观进祠堂,注入‘祠堂变礼堂’红色基因,营造‘祠堂变礼堂’红色基础;以祠堂为平台,聘请威信高、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致富能人、村民代表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文化教育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将祠堂打造为村民普法学堂;通过在祠堂开设道德讲堂,传播‘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理念,树道德新风,评道德事理,讲道德故事,学道德模范;将祠堂作为解决村民小矛盾、小纠纷的自治机构和调解村民日常小矛盾、小纠纷的重要场所,通过德高望重的老人、有调节能力的村干部的调解,借助大家的力量心平气和地解决村民日常纠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村干部和优秀村民的作用,以他们的优秀品行为基础,利用人熟、地熟、村情熟等优势,在产业发展、道德引领、矛盾调和等方面大展拳脚,以智治助自治,着力解决好村民身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上桂出智出力。”上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桂堂松这样跟记者介绍“祠堂变五堂”。
“原先我们只将祠堂改变为文化礼堂,在文化礼堂里也只能排练节目、开展文艺活动。现在可不同了,祠堂变五堂后,在祠堂里我们既能办红白喜事、开展文化活动,还能接受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农业知识、电商知识等知识的学习,还能在这里处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之小纠纷。小小的转变真正发挥了大作用啊!”谈到祠堂的变化,上桂村村民桂友平的赞赏之情便溢于言表。
据悉,上桂村除将祠堂变“五堂”外,还建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百姓大舞台、上桂记忆(村史馆)、综治中心、妇女之家、党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篮球场、运动场、一站式服务大厅等办公活动场所。他们强化党建引领,建好服务平台,对村内4个自然垸环境进行整治,建成了“十个一”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全市标杆;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被评为“湖北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延长产业链,开发油菜花、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产业,谋划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油、菜、花、饲、蜜、肥等多功能、多用途发展新途径的作用,以“花”兴旅,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他们还与武穴长江矿业联合,建设富硒综合产业园,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连年被大法寺镇党委、政府评为红旗村,武穴市委、市政府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高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