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张国庆)夕阳西下,大冶市综治中心调解室里仍亮着灯。驻点法官张吉林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旁边摞着的是当天调解成功的第5份协议。“老百姓的‘疙瘩’解开了,咱心里才踏实。”她笑着说。
从大冶城区到田间地头,从市综治中心到15个街办、乡镇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工作室”,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法院队伍。他们入驻综治中心,前移阵地,将法庭的“法槌声”化为调解的“家常话”,用带着铜草花香的乡音土话,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组团入驻,“专家门诊”精准调
“再拖下去,我这把老骨头怕是等不起了!”8月19日,大冶市综治中心诉讼服务区,原告程某攥着泛黄的借据,声音里透着疲惫。
这里早已不是普通的服务区,而是集立案咨询、诉调对接、司法确认、速裁等功能于一体的“解忧站”。张吉林放下手头的案卷,把当事人请进了调解室。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2019年,被告郭某因生意周转需要,向原告程某借款10万元,约定月息2分。起初郭某还能按时付息,但自2020年起便开始拖欠。程某多次催要,郭某陆续偿还了8.8万元,但剩余本息始终未能结清。
调解不是和稀泥,关键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调解室内,张吉林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当起了“会计”。她调取银行流水,对照借据逐笔核对还款记录,最终确认未偿还本金及利息为9万余元。
“按法律规定,利息超过部分不受保护。”张吉林拿出计算器,现场演示法定利息的计算方式。按现行标准,郭某已还利息中有2万多元属于超额支付。
她转头用方言对郭某说:“嗯(你)这些年确实在努力还钱,但总是果(这么)拖也不是办法。”得知郭某的建材店受市场影响经营困难,但每月能有5000元结余后,张吉林心里有了底。
经过三小时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郭某需偿还本息7万元,先还2万元,剩下的每月还3000元,既给被告留了余地,也让原告的权益有了保障。
这样的精准调解,在大冶综治中心已成常态。大冶法院深度融入综治中心,并非简单“挂牌办公”,而是精兵强将“组团进驻”,一支由资深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的6人专业诉讼服务团队常驻服务区,成立“速裁庭”,并组织3名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坐镇调解一线。他们如同综治中心的法律“专家门诊”,将审判台前的智慧沉淀为调解桌上的和风细雨,为群众提供从立案咨询、指导调解、诉调对接、速裁快审,到信访接待、督促履行等覆盖纠纷解决全周期的“一站式”高端便民服务。
调解不成的纠纷可转立案,优先由“速裁庭”进行简案快审,这种“专家型”入驻,确保了矛盾纠纷能获得精准把脉和高效化解,在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基础上,及时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入驻以来,诉服团队共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联合综治中心开展普法宣讲活动108场次,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暨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会等调解培训37次,指导综治中心及基层治理单位调解纠纷6000余件,调解不成转立案速裁快审600余件。
“不用跑远路,不用花冤枉钱,这样的调解,我们信得过!”走进大冶市综治中心,老百姓不仅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更能体会到“家门口”解纷的便利与安心。
在这里,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尖锐的矛盾化于未发。
多方联动,“解纷超市”合力调
“工资一拖就是大半年,这日子还怎么过?”在大冶市综治中心调解室里,农民工老陈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情绪非常激动。对面坐着包工头李某,同样愁眉不展:“不是不想给,实在是工程款没到位……”
这样的僵局,在“解纷超市”的联动机制下很快被打破。
诉服团队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先摸清来龙去脉。他们联系人社局核查工程款情况,又邀请司法局、住建局等相关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一起参与调解。很快,一个“施工单位垫付部分工资+剩余分期支付”的方案浮出水面。
“农民工工资受法律特殊保护”,诉服团队耐心解释,“嗯(你)今儿签咯协议,经过法院司法确认,跟嘞(和)判决书一样,有强制执行力,赖不脱嘞!”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只用了两个小时。李某当场支付1.5万元,余款分期付清。看着白纸黑字的调解协议,老陈终于松了口气:“没想到不用打官司,钱就有了着落!”
近年来,大冶法院携手“总对总”合作单位,将诉调对接机制深度融入综治中心,打造出一站式“解纷超市”,让矛盾纠纷化解像“购物”一样便捷高效。他们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公安、检察、司法、劳动仲裁、行业组织等多元调解资源和信息,构建起“党委政府领导、公检法司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共治格局。
在这里,纠纷经过精准分类与导流,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立案登记,到人民调解、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确认,最终至速裁快审的全链条闭环处理。这种闭环运行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更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当地。
截止目前,“解纷超市”先后对接15家特邀调解组织、135名特邀调解员和69家基层治理单位,共计调解成功各类纠纷9673件,司法确认594件。其中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促成多起纠纷案件撤诉,创造全国知识产权同类型纠纷一次性“打包调解”先例,被《光明日报》客户端、法治网等宣传报道,并入选全国法院多元解纷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大冶法院建立“调解预警—司法建议—专项治理”闭环机制,入驻以来向综治中心报送风险线索40余条,推动出台防范非法集资、物业纠纷等12项治理方案,实现“化解一案、治理一片”。
辐射乡镇,“枫桥驿站”全域调
“这笔货款要是再拖下去,公司资金链就断了!”7月2日,罗家桥街办综治中心共享法庭的在线调解室内,某食联公司的代理律师攥着厚厚一沓对账单,声音发紧。屏幕上,某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代某低头翻着账本,额角渗出细汗:“不是我们赖账,实在是银行承兑汇票周转需要时间……”
罗家桥商事纠纷法庭庭长黄静通过“共享法庭”远程核对账目,确认了75万余元欠款事实。她一边连线银行专员耐心讲解承兑汇票兑付流程,一边用接地气的方言替双方捋清利弊,最终提出分期方案:“8月起每月还15万,年前结清,用承兑汇票支付——这样厂子能转得动,债也能慢慢还,代噶(大家)哈(都)安生。”三小时后,电子调解书生成,企业保住了生产线,法庭档案里也少了一桩执行难案。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大箕铺镇,大箕铺法庭负责人顿朝霞正面临更棘手的局面。老李因鸡粪纠纷被拘留三天后,死活不肯签调解协议:“除非王老太保证鸡不再乱跑!”顿朝霞没有机械适用法律,而是带着综治中心的老书记、司法所调解员一起蹲在两家屋后仔细排查,最终发现所谓的“鸡粪污染”实为井水淤积所致。书记员柯威特将一桶一桶清水泼下去,冲净了水泥路面,也冲开了两家人心里的疙瘩。
“哈(都)是老邻居,有话作真(好好)讲,让一步又不会掉块肉。”老李终于松口:“协议我签,但得写上‘共同修缮排水沟’。”老李的让步,让那份已拟好但尚未发出的判决书永远留在了抽屉里。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大冶各街办、乡镇上演。大冶法院将“枫桥经验”本土化,打造“驿站式”解纷网络——积极参与综治中心硬件设施建设,以各街办、乡镇综治中心为依托,打造“先行调解+司法确认+法官工作室+速裁法庭”特色品牌,并在街办、乡镇综治中心等地设立商事纠纷“共享法庭”,一体化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做到群众诉求“只进一个门、办好所有事”。
11个人民法庭在各街道、乡镇综治中心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加强判后答疑,实现结案事了,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分层解纷体系。全院38名法官主动送法下乡、送法进企、送法入户,针对性地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通过巡回审判、星星“典”灯等活动,向人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司法服务。
截止目前,大冶法院法官“一对一”驻点企业、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巡回审判40余场和星星“典”灯、村村响特色宣传70余次,“共享法庭”调解案件4752件,调解成功2920件,调解成功率达74.8%。
“这些驻‘心’法官,驻的是为民初心,解的是千家心结。”正如大冶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所言,从城区中心到偏远乡镇,从家长里短到企业纠纷,大冶法院用专业与温情,将市综治中心和各街办、乡镇综治中心打造成了群众心中的“解纷终点站”。他们将法理揉进带着泥土气息的俚谚俗语,让冷峻的法律条文在方言的淬炼中凝成共识,绘就了大冶多元解纷新“枫”景。